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民间家书与平民历史

发布时间:2009-06-09

   (《怀玉家书》代序)

    欣闻《怀玉家书》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我谨代表抢救中国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抢救中国民间家书项目自从2005年4月在北京正式启动以来,在海内外获得了积极响应,不仅征集到数万封书信实物,唤起了人们对家书遗产的保护意识,而且通过出版民间家书、举办家书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广泛传播了家书文化。数千位家书捐赠者无偿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家书,踊跃参与到这一公益文化工程中来,彭怀玉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把历经半个世纪保存至今的二千余封家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成一部家书集,让广大读者分享其中的历史与亲情,尤为可贵,其情可感。
    家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书是指家人之间往来的书信,而广义的家书是指除商业信函、工作信函以外所有书信的统称,包括与家人、亲戚、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通信。据考古发现,我国有确切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家书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历经两汉、三国,家书渐渐演变成为亲友之间互相联络的一种工具和文体。在漫长的手写文字时代,家书不仅是人们通信联络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
    名人家书已经引起学术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像《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化经典,宋元以来的名人信札一直就是收藏市场的宠儿。然而更大量的普通人之间的书信,长期以来却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
    在历史研究中,书信作为一种基本可信的材料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有许多重大的历史史实是靠书信来确认的。可是具体到用家书来证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民间家书。虽然有的家书内容较为简单,但至少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其中传递出的各方面的信息都非常可贵。比如当时的物价,当时的政策,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对今天研究那段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玉家书》中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忆。比如1976年1月10日彭怀玉的妹夫写给其妹妹彭怀君的信中说:“我在年前回家,想带5元的豆腐和干子,豆腐每斤0.12(元)、干子每斤0.24(元),到江北农场去买的,不收粮票,还准备代(带)2斤细粉。听说下月工资(2月份)要支发20元,看家中还需要什么东西,来信后我好带回。” 当时正值“文革”末期、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长时期的阶级斗争、政治挂帅,使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物资供应极度匮乏,像豆腐、干子、粉条这样最普通的食品都非常短缺。这段话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物价及工资水平,以豆腐为例,每斤0.12元,月工资20元,约可买167斤豆腐;现在豆腐每斤2元,工资按2000元计算,可买1000斤豆腐。如此看来,当时的物价水平并不低,改革开放30年来物价虽然上涨了许多倍,但工资涨得更多,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怀玉家书》所记载的虽然只是一个家庭的历史,但内容涵盖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经济,知青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还有改革开放时期的体制变更,教育双轨,下岗跳槽,炒股出国等,反映了大的政策背景下普通平民的生活轨迹。尤为难得的是,信中人物涉及40多位亲属,称谓囊括五服六亲、七姑八姨,可以让现代社会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了解到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著名学者雷颐说:“民间家书中反映出很多东西特别是老百姓的生活,而老百姓的生活从前是不被历史记忆的,现在家书的出现可以说恢复了历史的记忆。” 家书是亲人之间的私密通信,是写给自己信得过的人看的,所以往往写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亲人之间的事情,这样的记述比档案、报刊资料的可信度要高得多,甚至比同为民间史料的日记和回忆录的可信度还要高。从上述家书的内容来看,虽然其中有漏字和别字,但谁也不能否认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受所谓“帝王中心论”、“英雄史观”、“精英史观”等的影响,平民历史长期得不到重视。究其原因,除了指导思想以外,主要是资料的局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技术日益先进的庞大的官方档案系统相比,民间档案和平民史料的保存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平民的历史痕迹都随着日出日落而灰飞烟灭。怀玉家书等大量民间家书的保存、集中和整理,就为平民历史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征集、整理、利用这批家书,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细节,而且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得以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平民历史,而它们应该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了他们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历史才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完整的历史。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历史都有可能写进国家的历史。这也是本书及民间家书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张  丁
                                        2008年9月23日于北京


(作者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家书网总编辑)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