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2011年抢救家书十件大事

发布时间:2011-12-31


1.陈柏生日记手稿捐赠人大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



    5月13日,来自湖南湘潭的陈洣加夫妇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捐赠了父亲陈柏生的日记手稿。
    陈柏生(1910—1940),又名陈碧星,福建龙岩后田人。1925年参加共青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后加入范长江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从事进步新闻工作。1940年10月不幸病逝于湖南茶陵。这本日记写于1939年7月1日至1940年1月25日,共97篇,23000多字。日记记录了一位革命者在生命之火行将熄灭之時的生活和思想轨迹,既是重要的革命文物,也是难得的近代史料,对于研究抗战时期文人的心路历程大有裨益。

2.袁宝华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重点图书《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作序



    5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国家经委原主任、原中顾委委员袁宝华同志为《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一书撰写了序言。《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系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重点图书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中心编辑。
    袁宝华同志在序言中说:“《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家书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且折射出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这些浸透着岁月沧桑的家书中,仿佛能够闻到各个时代的气息,进入家书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阅读这些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就是在重温我们身边的历史,就是在重温我们党的历史。” 他还高度评价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认为“这不仅丰富了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而且是对国家文化建设的贡献 。抢救征集民间家书,编辑出版优秀家书,大力弘扬家书文化,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3.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发起人张丁荣获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2011年6月14日,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江苏无锡隆重举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张丁荣获“年度贡献奖”,并作为获奖者代表之一在事迹报告会上介绍了六年来抢救民间家书的情况。
    此次评选是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并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的,包括徐悲鸿先生夫人廖静文、老舍先生女儿舒济、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大同市长耿彦波、日本友人大东仁等在内的34位文保人士获得表彰。

4.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重点图书《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出版发行


    经过近一年的策划、编辑,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中心组织编辑的《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一书,七一前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涵盖新中国成立前28年、新中国成立后30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我党历史上的3个重要时期,从家书视角,真实披露了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党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辉煌历程。该书出版后,受到有关领导及媒体的热烈关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毛福民同志给予较高评价;《中国新闻出版报》多次介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予以推介;7月3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进行了重点报道。

5.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中,关于辛亥家书的文章独树一帜,引人关注。
   

    家书见证历史。在海内外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民间家书的作用再次凸显出来。
    9月底,中国新闻社记者张浩专程来到人大博物馆家书展厅,采访报道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家书,其刊发的图片新闻被多家媒体采用;《北京档案》第8期发表张丁的文章《任鸿年自杀与“二次革命”的若干记忆—解读吴玉章致任鸿隽的一封信札》;9月3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图文报道了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间家书,标题是《百年家书,见证历史》。10月份的《艺术品鉴》杂志以《辛亥百年的若干民间记忆》为题转载了该文;北京《邮政周报》也发表了家书与辛亥革命的相关文章。通过家书,使我们能够寻到些许历史的踪迹,恢复那些几近湮灭的历史记忆。

6. 湖北天门退休教师王燕捐赠家书316封、手稿20本



    10月20日,湖北天门退休教师王燕向抢救家书组委会捐赠家书316封,以及《我们曾经这样走过》手稿原件20本。此批家书的写作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是她与亲友之间的通信,大致可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大部分。《我们曾经这样走过(1970年至2004年)》是她从教生涯的记载,最初是写在备课本、练习本上的,后整理誊写,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

7.《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荣获第二届“中山杯”华人华侨文学奖



    在第二届“中山杯”华人华侨文学奖评选中,暨南大学黄卓才教授创作的《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荣获主体作品类优秀作品奖,黄卓才教授应邀参加了11月12日在广东中山市举行的颁奖典礼。
    《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2011年7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父亲1952-1975年间从古巴寄来的40多封家书为线索,加上当时的历史背景,穿插相关历史照片等资料,讲述家书背后的故事,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娓娓道出一个华侨家庭几代人开拓奋进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个国家的历史风云变幻。该书不仅是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传播家书文化的典范。

8.原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题词:“家书反映真实历史”。



    11月21日,原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原副部长、95岁高龄的李锐先生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题词:“家书反映真实历史”。
    李锐先生早年参加革命,一生追求真理,是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曾长期从事宣传和水电工作,1958年1月后任毛泽东兼职秘书。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被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党籍。到1979年1月恢复工作,蒙冤受屈长达20年。非常难得的是,他与前妻范元甄之间的800余封通信得以保存。这批书信写作时间从1938年至1963年,80余万字,被称为“一部活的党史”。近年来,部分信件和日记经李锐先生的女儿李南央女士整理,分别在海内外出版,其中国内的版本是广东人民出版社新史学丛书之一《昨日父母书--李锐、范元甄通信集(1938--1949)》一、二两巨册。

9.北京刘国龙先生再次捐赠家书259封,并在家书展厅举办感恩仪式。



    中国新闻社退休干部、77岁高龄的刘国龙先生,11月21日向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捐赠了259封家书。加上此前捐赠的55封,他捐赠家书的总数达到314封。新捐赠的这批家书写作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前后,主要是刘国龙先生与家人及战友之间的通信,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及生活面貌。
    2009年7月,刘国龙先生曾向抢救家书组委会捐赠了55封两岸家书,并入选随后开幕的“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2011年5月9日,刘国龙先生在人大博物馆家书展厅举行赠书仪式,感谢两位绿衣使者36年前为父亲投递家书之恩。刘国龙送给两位邮递员一副感恩条幅和每人一套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手抄本。随后,北京市西城区邮电局退休职工杨绍英和杨彬把写有“探投之恩”四字的感恩条幅和一套《刘国龙抄本红楼梦》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研究中心。

10.北京离休干部顾江捐赠238封“连环家书”



    12月22日,北京离休干部顾江先生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捐赠了 “连环家书”238封。
   “连环家书”,又称“家讯”,是顾江先生同胞兄弟姐妹八人之间的通信。顾家同胞兄弟姐妹八人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城市,他们采用“连环家书”的交流方式,每一轮由顾江所在的北京寄给上海大姐、四弟、小妹三家,然后由上海寄给南京的大妹,再由大妹转给福州的二妹和莆田的三弟,最后再寄到北京由顾江整理保存。从2001年4月到2011年10月,他们的“家讯”转了33轮,合计238封信。这些信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人各自家庭的信息、动态;老年保健、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指示和经验;做好子女孙辈教育工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想法;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构建和谐家庭的体会;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丰富老年生活的做法;对当前形势、国内外大事和热点问题的看法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