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5月12日汶川地震媒体评论

发布时间:2008-05-19

国旗为平民而降的破冰意义
2008年05月19日珠江晚报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地震发生后,每一个同胞每一天都在心里默默地为死难者哀悼,为仍被掩埋在废墟里的幸存者祈祷。哀悼和祈祷都是我们个人的权利,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纪念仪式,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国家对公民的责任。
  此次抗震救灾,国家机器迅速启动,并高速运转,当然体现了对公民的责任。而为什么大家仍然并不满足,还非得要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等等国家纪念仪式?或许,大家是要借此,完整地兑现一张国家对公民的责任支票,是要在公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一张更加明确的权责契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作出了上述决定,应该说,这是对民意和民俗的尊重,更彰显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也告慰了死者的灵魂,因此,此举具有破冰意义。
  多少年来,我们的国旗第一次为死难的人民而降。我相信,在国旗下为死难的民众默哀,足以让民众感受到国家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会使国民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公民,从而会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凝聚起民族的力量。
  其实,为重大灾难设立全国哀悼日是国际惯例。我国首次设全国哀悼日,这是承认公民地位的制度进步之举。我们相信,此举必将更大地唤起民间的救灾热情,动员起更强大的民间力量。
                                                                
                                                                         ( 作者:于德清)


                                             建议为地震遇难者设立哀悼日
                                              2008年05月16日中国青年报

  让我们为汶川地震中的不幸遇难者设立一个哀悼日吧!当时针指向14时28分,让我们全体起立,默哀1分钟,向那些亡灵寄托我们的哀思。
  5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说,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同胞因强烈地震失去生命而深感悲痛。总书记的这番话,感人至深,说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
  让我们为汶川地震中的不幸遇难者设立一个哀悼日吧!
  5月15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确认,汶川地震已造成19509人死亡,遇难人数估计在5万人以上。每一个看到这一消息的人,内心充满悲伤。尽管我们已有不祥的预感,但3天来一直在祈祷,盼望营救快一点,再快一点;盼望获救者多一个,再多一个;盼望时间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我们几乎是掐着分秒计算时间,没有人轻言放弃。但现在,当这个冰冷的数字真的出现时,我们还是难以承受。
  让我们为汶川地震中的不幸遇难者设立一个哀悼日吧!
  5万以上曾经灿若春花的鲜活生命,就这样离开了美好的世界。这不仅是数万个家庭的巨大不幸,也是共和国的国殇。那些痛失父母孩子亲友的人,将承受怎样的打击!共和国痛失了5万以上个儿女,将承受怎样的打击!我们应该为逝者默哀。逝者应该得到这样的礼遇。
  让我们为汶川地震中的不幸遇难者设立一个哀悼日吧!
  这不仅是为了哀悼与我们永别的人,也是为了所有心藏哀痛勇敢活下去的人,为了所有活着的人。我们要用默哀的典礼,送别灾难和悲伤,让逝者得到安慰,让生者更加珍爱生命。我们要用默哀的典礼,把大家更紧地团结起来,无论多大的痛苦和艰难都一起担当。
  让我们为汶川地震中的不幸遇难者设立一个哀悼日吧!当时针指向14时28分,让我们全体起立,默哀1分钟,向那些亡灵寄托我们的哀思……

                                                                          (本报评论员)

                                        

 地震撕开山川大地 救灾弥补社会裂痕
 2008年05月16日07: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汶川一震,举国心痛。然而,检视此次汶川大地震对中国未来的影响,似乎还不能止于人员与物质层面的损失。在此次救灾中,从政府到民间以及媒体所升华的理性力量,可能对处于改革困局中的中国未来产生莫大的影响。
  大震之后,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全力展开救援,民众赈灾捐助踊跃。灾难提升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震灾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几个小时之内赶到灾区一线;党和政府调集军队以及动用各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向震中挺进,这既体现了政府对公民的责任,也表明了现有行政体制的效用。中国政府的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片赞誉之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政府在救灾中的表现也当会获得大多数国内民众的认可,从而提高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民众会从政府此时的表现,而进一步演绎与假设政府在其他的事情上也会负起同样的责任。民众对政府有信心,则对于未来的改革就会有期待。
  此次救灾,政府以开放的姿态让资讯全面介入对地震灾情和救援进展的传播。事实上,当代传媒人在救灾报道中展现出来了优秀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这为救灾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5月14日晚,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王振耀在做客央视直播节目时,向媒体表示感谢。地震不但让通讯瘫痪,而且也让震区的行政机器瘫痪。据王振耀介绍,北川县民政局20多位工作人员在地震中死了16个,民政部和当地民政局也失去了联系。在通讯、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中央几个媒体的报道不但成为政府部门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渠道,而且成为政府救灾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次地震充分证明了政府信息公开是多么重要。也因为媒体的存在,让政府的救援更加不能懈怠。经此一役,媒体报道的建设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媒体也赢得政府及官员们的认可与信赖。
  另外,震灾发生后,企业界也迅速做出反应捐款捐物。企业界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既能够直接救助灾区人民,也能赢得各界的尊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上的仇富心理。
  通过救灾,民众、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皆在客观上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互信与互尊。所以说,汶川地震虽然震裂了山川大地,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当代社会的裂痕。
  在改革陷入利益博弈僵局而立场分歧越来越严重之际,这种社会各方的互信与互尊就显得尤其重要、难得。有这样的基础,中国社会理性的力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增长,也才能对中国的未来生发出新的共识。世间万事万物皆是此消彼长。社会上理性的力量增长,则非理性的极端化的力量必定削弱;共识越来越多,分歧就会越来越少。因此,各方有识之士应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社会心理认同,如能善加护佑,借机反思、妥协并推进改革,那么,汶川大地震就为中国震开了一道历史性的未来之门。 
                                                                              

                                                                          (作者:于德清)

                                                  

人性光辉足以穿透灾难阴影
2008年05月16日07:47 金羊网-新快报


  
  强震来袭,灾害地区满目疮痍。让人最无法面对的悲怆现实是,在这场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中,学校教学楼遭受重创。安静的校园顷刻被灾难所笼罩,稚嫩的学生瞬间被残垣断壁所淹没……
  生命系于一线。危急关头,总要有人站出来,绝望的双眼,需要有人给予最坚定的回应。老师,这个被学生叫了无数次的称呼,在此刻发出了最为夺目的光芒。随着灾情趋于稳定,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效地推进和展开,灾区的各种情况不断地传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迹开始在人们心口传递:
  德阳市东汽中学老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用这双曾传播过无数知识的手臂,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而他却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学生,年仅50岁。
  在崇州市怀远中学教学楼垮塌之际,正在疏散学生的吴忠洪老师,听说有学生掉队,又义无反顾地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吴老师和几名学生被吞噬。
  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紧紧抱着一名小孩。结果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泪水漫过,被救学生和家长们还想再看一眼老师的背影,消息传来,我们再一次读懂“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
  教学楼倒塌之际,生与死的考验立于眼前,一个个平时默默无闻的老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对学生最深挚的爱。其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辉,足以穿透那几秒钟的灾难阴影。我们可以说,老师保护学生是责任所在,是义务使然,是无法推卸的职责,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在那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在那生死时速的危急之中,如果有些许的闪念,如果有丝毫的胆怯,都足以让人选择逃避。责任,并不总是壮烈的理由,也不总是具有说服力的。而人性,存于一个师者心目中无比崇高的道德良知,却是永恒的,却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力量的一个起点。
  因为大爱无言。昨天,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日复一日地在做着虽然神圣却毫不起眼的教书育人的工作。然而今天,他们就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段永远不倒的爱之长城,用他们最后的一堂无声之课,点亮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地震的废墟上,我们需要竖立起一座丰碑,这座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个极其普通的名字,这座丰碑上,留下了一段段壮怀激烈的故事,人们久久传颂。

                                                                     (作者:吴龙贵)

          

          震在汶川 痛在我心

          2008年5月13日长江商报

                                                                   


    汶川一震,举国同悲。
  地震发生后,死亡人数从5000 多人到7000 多人,再到8000 多人。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截至今日7 时,汶川地震已造成川、甘、陕、渝、滇等省市共9219 人死亡。死亡数字仍有可能继续攀升。目前,汶川地震震中地区有6 万余人仍杳无音讯,生死不明。
  黑纸白字上的死亡人数每增加一个,这世上曾经鲜活的生命就会减少一个;时间每流逝一秒,一条生命得以存活的可能就会减少一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阻隔在此时,比任何时候更让人备受煎熬。生命,是的,此时此刻,挽救灾区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大过一切、急于一切。
  灾区的人们,我们也许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某个时空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有着生活的热望与梦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许多生命尚未充分展开便直接面向死亡,让许多也许普通至极的生活理想从此归于死寂,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物伤其类,何况生命如此成批成批的倒下,在废墟中被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挣扎。灾区同胞的痛苦与呻吟,需要被听见,需要生者用尽一切力量去拯救正在受苦受难的灾区同胞。
  有许多人在灾区奋力营救,或者正在奔赴救灾一线的路上,而有更多人也许无法去往灾区,冲向废墟,用脚感知大地的创痛,用手扒开掩盖在身体上的砖石尘土。但我们有心,灾区同胞的生死下落、性命攸关,会触动每个人心灵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心灵,可以超越一切时空阻隔,宛如在场,感同身受。
  我们的眼里充满泪水,我们的心灵充盈悲痛,让我们携起手,让温度相互传递,以最大的悲悯为灾区同胞祈福。我们并不只有心灵,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我们可以伸出手臂,献出红色的血液;我们可以解开包囊,捐出灾区急需的物资。忙碌者请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行走者请暂时停下赶路的脚步,为灾区同胞默悼、致哀。我们还可以点燃蜡烛,奉上鲜花,去照亮层层废墟下、阖上双眼的另一个国度的夜。
  灾区不是一座孤岛,灾区同胞不是自然宿命的牺牲者,让我们做一切能力所及的事情去护佑和温暖,让我们以最大的悲悯为灾区同胞祈福。
  在此时,我们悯人,但绝不悲天!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