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李国杰作序、谭安利编著《岁月印痕》出版

发布时间:2013-04-15

    【本网专讯】由谭安利先生编著的《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近日由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黄埔女兵足迹》之后所出版的第二部民间家书著作,也是作者献给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八周年的一份厚礼。



     谭安利的大学同学、书信作者之一、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先生为本书写来了题为《悠悠岁月的启迪》的序言。


1964年5月谭安利和李国杰(右)摄于北京颐和园


    该书共分为六章,以同学之间的书信为主体,并附有相关照片、日记和诗词等,图文并茂,版式美观,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共收录同窗好友25人写给谭安利的244封书信,均属首次发表,时间自1954年8月3日至2010年10月8日,长达半个世纪,保存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不仅记录了他们多彩的人生经历,也从一个视角折射了社会的变迁。
    谭安利,湖南茶陵县人,经济师,中共党员。1960年考入湖南农业机械化学院,在湖南大学机械系代培,1961年提前分配到衡阳建湘柴油机厂工作。曾任衡阳市机械工业物资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衡阳市机械工业销售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深圳市衡湘机械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
    谭安利先生富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退休后积极从事所藏家书的整理和编纂,是抢救民间家书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他先后捐赠陶铸、邓子恢、林默涵、谢冰莹等写给他母亲谭珊英的多封重要书信,目前这些书信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中展出。


附:谭安利先生为本书撰写的自序

自  序

    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意识形态宽松,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现在,我们都为中国的日益富强而高兴,而自豪。同时,也为前进道路上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担忧,譬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腐败滋生蔓延、黄赌毒黑泛滥,一味追逐物质利益、造假成“时尚”、抄袭显“常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我国要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任重而道远,务必坚守科学、民主与法治,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革命导师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毛泽东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可见,尊重历史是十分重要的。而历史这面镜子的客观、真实、全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近年来学术界对不少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作出了客观、全面的叙述和评价,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十分可喜。多年来,整理出版了许多老人的回忆录,这无疑是研究当代历史特别珍贵的史料。由于年代久远,人的记忆有局限性,难免出现遗漏和偏差;又由于时过境迁,人的视角和看法也在变,难免使记忆有所选择。更因为出于情势所迫或者某种功利,“真实”被所谓“正确”和“需要”代替,致使对同一件事出现大相径庭的记述。因此,史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甄别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现存的史书往往偏重于对政治人物和名人的记载,缺少平民的视角和史实。随着社会的进步,蕴藏于民间的各种极富价值的史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家书、日记、手稿就是民间史料十分重要的内容。
    广义的家书,不仅包括亲人之间的书信,也包括同学、朋友之间的私人书信。家书是亲友之间的沟通和倾诉,是写给最亲近的人看的,无论水平高低、是非曲直,说的全是真话。家书是作者当时当地的亲历亲为、所见所闻所感的即兴表达,自然比事后的回忆更接近历史的原貌。民间家书是平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是人世间淳朴情感和社会民情民意毫无掩饰的直接表达,是社会变迁最原始的第一手材料,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尽在其中。民间家书的丰富内容真实地呈现出历史大事件的生动细节,特别是对那些出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选择性遗忘”,是很好的补充和补正,它的史料价值远远超过了那些被时间过滤的回忆录。不少书信的文体、书法、文采都堪称一流,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年代久远的书信,也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日记是个人倾诉情感的心灵独白,是私人记载日常生活的备忘录,其史料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
    近几年,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坚守传统,开拓创新,成果累累,征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家书、日记、手稿,不少普通老百姓的家书受到重视,得以整理发表;2009年12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办了《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精心编排的展览,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家书文化的变迁,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许多珍贵的家书文化的精品,以教育性、观赏性、故事性、趣味性兼顾学术性为特色,使观众大开眼界,更是工作成果的大检阅。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寄托。我保存的跨越半个世纪的一千多封书信,正是浓浓亲情、珍贵友情、温馨爱情的见证,也是反映几十年社会动荡和变迁的时代缩影。我响应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的倡导,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书文化,为给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决定将这些家书整理选编分集出版,以抛砖引玉,与亲友共享。
    这本《岁月留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选编了我与同窗好友26人的书信240多封,选录了本人相关的日记诗词百余篇,大部分写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那是现在的年轻人比较陌生的年代,是坚守信念、提倡奉献、充满革命理想主义的年代,是胸怀激情、绝对服从、崇尚集体英雄主义的年代;同时,也是封闭、愚忠、狂热、极“左”泛滥的年代,阳光普照之下,不断上演着荒唐的悲喜剧。“革命理想、政治挂帅、阶级斗争、兴无灭资、最高指示、造反有理、斗私批修”曾经是当时的关键词和流行语。我们亲身经历了那场席卷神州、浩劫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那场全民参与的大舞台上,我们是怀着“无限忠诚”积极“紧跟”但不辱人格的小角色。期间的书信日记翔实的记录了当时一幅幅没有任何掩饰的鲜活图景:斗争的残酷无情,时局的动荡反复,命运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悲喜交集。长达十年的历史,值得人们认真反思,简单的“全盘否定”或“忘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责任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后人。时代不断在前进,在发展。对当代的历史更需要认真总结和研究,要从思想、体制诸方面彻底消除产生悲剧的根源,才能够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我所保存的一封封秉笔直书、叙事抒情、坦诚朴实、真情实感、相互鼓励、饱含友情的书信,伴随着我走过了大半辈子,曾经使我长久地欣喜、激动、鼓舞、温馨、快乐。现在重读,依然心潮澎湃。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真挚友情,弥足珍贵。各人经历的平凡而精彩的故事,耐人寻味。有不少书信出自五十前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手笔,字里行间散发出当年校园的青春气息,可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别有一番情趣。我和我的同窗好友当年还是花季青少年,如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们的经历,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无不充满坎坷、曲折。我们的个人命运,无不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变迁紧紧相连。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按统一的分数线投档,按高考成绩高低录取已是铁定的公平规则。但是,在我高中毕业的那年,由于极“左”盛行,在高考之前就以“政审”为名把学生秘密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可录取重点本科和军事院校,第二类可录取一般本科,第三类只能录取大专,第四类则不予录取。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所谓“政治表现不好”则是因为顶撞学校领导或莫须有的“思想反动”。因此,许多“出身不好”的学生,平时成绩再好、高考成绩再优异也只能录取在第三类院校,甚至不予录取。我就被划为第三类,不少同窗好友也是第三类,还有的是第四类。然而,遭遇不公和不幸,我们没有气馁,没有怨天尤人,心中的理想和良知没有泯灭,“位卑未敢忘忧国”,以我们对党和祖国人民的赤诚,在逆境中奋发图强,书写着无悔无愧的人生。我的同窗好友当中,有成就卓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身负重任,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操劳;有高级工程师、企业领导干部,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有大中学校的教师,孜孜不倦地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有的参军当兵;有的进厂当工人;有的在国家机关当公务员;有的下岗后自己创业成功;也有的当了农民,无怨无悔地为建设家乡艰苦奋斗一辈子;他们还积极参政议政,有的当了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如今,他们的后辈都已长大成才,令人欣慰。
    这些打上了种种烙印的陈年书信,真实的记录了我们的情感交流和成长轨迹,折射出多变的时代风云,是青春的足迹,岁月的印痕。希望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能够让我的同代人引起思考和共鸣,给后来人带来一些新鲜、有趣和有益的收获,也能够为严肃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提供点滴史料。
    在电话和互联网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的时代,让我们留住传统家书,留住历史记忆,使体现真善美的家书文化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谭安利 

 2010年10月18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