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CCTV东方时空 国宝与家书

发布时间:2006-06-20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从6月6日至9日连续四天播出《百姓故事·国宝与家书》(播出时间是CCTV-1每天18:15),节目以陈长年先生捐赠的三封家书为线索,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对权威人士的采访,较为全面地表现了冯忠莲女士临摹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陈长年是著名画家陈少梅和冯忠莲的长子,2005年6月他把母亲写给他的三封家书捐赠给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开始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几封家书及其相关故事被收入民间家书第一辑《家书抵万金》,2006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2006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6期特别节目“家书故事”,其中一期题为《跨越血缘的母爱》,把陈长年先生请到了演播室,与主持人敬一丹和嘉宾陈铎一起回忆母亲冯忠莲家书中的故事。2006年5月24日,冯忠莲家书写给儿子陈长年的三封家书均首批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想了解陈长年先生捐赠的三封家书原件图片,请参考本网“名人家书”栏目。

    下面是《百姓故事·国宝与家书》第一集的解说词:
                      国宝与家书(一)

             

                         冯忠莲家书
              

                         陈长年先生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这是46年前母亲冯忠莲写给长子陈长年的信,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老陈始终珍藏着母亲的家书。

  在老陈的眼里妈妈是个沉默的的人。可在那些信中老陈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母亲,老陈与母亲的通信是从上大学后开始的,由于平时要住在学校里,老陈每逢周日才能一趟回家,而那时母亲的工作非常特殊,即使周日都不能休息,母子见面的机会很少,联系的主要方式只能依靠书信。

  老陈的母亲是一位画家,在荣宝斋工作,由于母亲平时很少谈自己工作上的事情,那时老陈并不了解荣宝斋是什么样的地方。其实早在清朝荣宝斋就以享誉中外了。这是一家以经营书画、南纸为主的百年老店,始创于清康熙11年(即公元1672年),以字画的装裱、修复、信笺的印制最为擅长,据店内的老帐本记载,晚清科举考试的试卷有很多都是在这里印制的。那时的荣宝斋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达观显贵甚至皇亲国戚也经常光顾,许多价值连城的名画都曾是荣宝斋的货底。

  解放后公私合营,荣宝斋隶属于人民美术出版社,郭沫若为荣宝斋重新提写了店名并保留至今。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内书画的需求量非常底,很多以买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都难以维持生计。那时荣宝斋根据上级指示,把很多以前从事自由职业的画家吸收为自己的正式职工。当时的荣宝斋可谓人才济济。老陈的母亲冯忠莲也是在那个时期被录用的。那时老陈每次给母亲写信都要寄到她的工作单位荣宝斋。但是1960的一天,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的老陈突然接到了母亲的一封信,告诉他自己的通信地址变了。

  看到母亲的信老陈感到很奇怪,母亲是一位画家,而故宫是收藏各种文物的地方,母亲为什么会去故宫呢?时隔不久老陈才明白原来这次母亲工作地点的变化与一件无价之宝有关。

  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响彻全国的年代里,文化界呈现出一派不同以往的景象,1960年初,荣宝斋接受了上级部门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他们组织人员临摹有“神州第一画”之称的《清明上河图》,而且临摹作品要承担为1961年“七一”,建党四十周年献礼的重任。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幅画从诞生之日起,伴随他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传奇故事。“神州第一画”“中华第一神品”都是人们对他的赞誉,《清明上河图》的美妙与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画中仅神态各异的人物就达800余人。要将这样的经典巨作纤毫毕现的临摹下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从任务下达之日起到1961年七一留给临摹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年半。

  如何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当时成为了荣宝斋的工作中心。

  首先是确定临摹人选,根据荣宝斋多年来经营书画的经验,这样的临摹工作必须交给一个人来完成,才能保证笔法一致。而且《清明上河图》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国宝,对临摹者的综合素质要有及高的要求。

  荣宝斋的领导们经过反复研究,始终不能确定最佳人选,最后经理侯凯做出了决定。

  侯凯经理推荐的冯忠莲就是老陈的母亲,候经理之所以这样安排除了人品和政治上的信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冯忠莲曾经临摹过一副与《清明上河图》同年代的古画。那是在1953年,冯忠莲刚刚进入荣宝斋工作,侯凯对这位出来乍到的女画家的能力还有些怀疑,他准备先考验一下冯忠莲。

  侯凯派冯忠莲到东北博物馆临摹一张宋代古画,“宋赵佶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此图着色艳丽,用笔独到,非一般人可以临摹,让侯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女画家,时间不长就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冯忠莲的临摹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不久她就被任命为荣宝斋编辑室的科长,这也是荣宝斋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科长。

  在侯凯经理的推荐下,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临摹《清明上河图》的重任落到了冯忠莲的肩上。这次突如其来的任务让冯忠莲有些措手不及。

  临摹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紧张,当时一周七天都不能休息,而那时冯忠莲的家里还有4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孩子们还不知道母亲在从事什么工作,只是发现妈妈突然忙起来了。直到有一天长子陈常年收到了妈妈的一封信。
                                                        
                      国宝与家书(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
  信:常年,妈妈收到你的信正是38,我非常高兴,知道你惦记着妈妈,近来我对你们的照顾比较差,原因是工作太过繁忙。我现在临摹的是宋代张泽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明年“七一”作为献礼,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向艰巨的任务。
  当时老陈是无法进入故宫更看不到母亲的工作地点,他一直觉得母亲的工作非常神秘。其实那时老陈很难想象真正的临摹是多么的枯燥与辛苦,冯忠莲临摹《清明上河图》的那间屋子在故宫内有个别称叫“西冷宫”是清朝皇帝圈禁失宠的嫔妃的地方。《清明上河图》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安全是第一位的,那时冯忠莲每天早上7:00就要到达西冷宫。等待保卫人员将原件从地下密室中取出,放入特制的临摹柜,然后上锁加封条后方可开始临摹。
  《清明上河图》长5.27米,宽0.25米,画中展现了北宋年间清明时节从京都开封的城外郊野直至城关的数十里风光和8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临摹,就是要将画中的内容完全复制下来,而且笔法和神韵也要和原画分毫不差。这对临摹者的功力有极高的要求。张择瑞完成《清明上河图》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成名的画家都曾临摹此画,但结果都是些有形无神的平平之做。这次上级交给冯忠莲临摹的时间仅一年半,但是作为荣宝斋的工作人员,她那时每天除了在故宫临画,晚上还必须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
  信:一分钟不停的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就回荣宝斋学习,临摹就非常费眼晚上在一开会有些吃不消,不过我还能坚持,有时你们回来我也很不耐烦,原因是就是太累了。当你们走了以后我很后悔,不应该对你们烦,一定会影响了你们的生活和学习,本打算给你们写封信,因为太忙没写成。
  临摹《清明上河图》固然辛苦,可对于正处在创作颠峰的冯忠莲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与生活。
  老陈说那时母亲还不到40岁,父亲在六年前已经去世了,奶奶和姑姑都没有工作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己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四个孩子都在读书,母亲冯忠莲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老少七口人。
  信:不多了,先给你寄15元,因为小爱来信也要钱,买鞋,买衣服,小龙,小陈都要钱。其它,12.5饭费,过些日子再给你寄去。先寄去3元,其它发薪后再寄。先寄去三元,发薪的那个星期,你最好回来买鞋、取饭费,有补的衣服、袜子也拿回来吧。
  那时冯忠莲每月的工资为88元,在60年代的中国属于中高收入,但家中人口多,丈夫又去世了,生活并不宽裕。很多好心朋友和同事都开始劝她趁着年轻再重新组建一个家庭。
  老陈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而且还是母亲的老师。当年父母的结合曾是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
  老陈的母亲冯忠莲出生在天津一位富商之家受家庭影响自幼喜好书画。后来经人介绍拜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陈少梅为师。陈少梅就是老陈的父亲。在30年代的国画界,陈少梅被称为神童,他成名很早,21岁时作品就已获得国际大奖。少年得志的陈少梅在天津办学授课,那时冯忠莲成了他的女弟子。
  1938年在陈少梅的推荐下,冯忠莲考入辅仁大学艺术系,由于各科成绩十分优秀当时冯忠莲有辅仁女状元之称。1946年陈少梅与冯忠莲在天津结婚。
  解放后,老陈的父亲陈少梅在天津开办了美术学园并任校长,母亲冯忠莲在一所小学当老师。但是在解放后的第四年,陈少梅和冯忠莲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天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