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民间家书的最好归宿是营建“中国家书博物馆”
发布时间:2007-01-09
民间家书的最好归宿是营建“中国家书博物馆”
——访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项目组委会负责人张丁
“民间家书的最好归宿不是国家博物馆,而应该专门营造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
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项目组委会负责人张丁6日表示,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历代文物,近百封家书的收藏远不足以展现家书独有的魅力与价值。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应该专门营造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
抢救民间家书工程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自2005年4月10日启动以来,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目前已征集家书4万余封,被媒体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张丁说,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纸张等文化元素的综合体。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文化遗产包括“文献、手稿”等,而家书属于手稿之类。2006年5月24日,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了首批80封家书。这是民间家书首次入藏国家博物馆,但数量毕竟有限。
张丁告诉记者,已征集到的4万余封家书只是九牛一毛。2006年初他曾接到一位家书爱好者从新疆打来的电话,说他从废品收购站买到了1000多封家书,其中还有清代的。张丁庆幸又有一批家书免遭破坏。他引用知名学者张颐武的话说,抢救家书是和时间赛跑的工作,抢救的速度一定要超过消亡的速度。
张丁表示,综合国内外的情况看,高校办博物馆是一个传统。比如,牛津大学创办了科学历史博物馆,哈佛大学营造了植物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我国的北京大学创建了地质博物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创办了美术博物馆。目前我国高校有各种类博物馆100余座,正呈快速发展趋势。
张丁说:“家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其实也是一种产业,摆在我们面前的数万封家书就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营建家书博物馆,既可对家书进行深入、持久、全面的研究,也可使之成为中外家书文化的园地,影视界还可从浩如烟海的家书中撷取题材,拍出动人魂魄的家书影视……”(完)
新华社2007年1月7日电 记者 吴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