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消息/

《效石家书》序言

发布时间:2012-12-05

    【本网专讯】山东淄博许达老师编著的《效石家书》(上、下)2012年7月内部出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应邀为本书撰写了长达4000余字的序言。下面是序言全文:


序   言

                                                        张 丁

     许达老师打来电话,说收录1811封家书、多达90万字的《效石家书》已经完稿,拟于近期付梓。他发来了家书的电子版,嘱我为《效石家书》作序。
    《效石家书》从2006年开始编纂,至今已过六年。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许老师最为铭心刻骨。我是为数不多的知情者之一,又从事家书工作,对此相托似乎没有推辞的理由。
    匆匆浏览了全书,通读了部分章节,《效石家书》带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撼。家书的写作时间从1958年到2001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家书作者近二十位,且多为连续性的互通家书;家书所涉及的地区有济南、曲阜、鱼台、烟台、济宁、淄博等,时空交错,鸿雁声声。
    作为普通人所写的书信,《效石家书》中免不了许多家长里短的小事,然而其中也有对国家大事、城乡社会和居民生活的记述,反映了当地社会风貌的若干断面,提供了大历史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因为是作者的亲历、亲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真切自然。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这也是中国普通民众的可爱之处。因为身在其中,无人能够置身度外。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1958年,全国出现了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大办人民公社主要是在农村,一些城市也搞了人民公社。但是城市的人民公社是什么样子的?现有公开的材料介绍不多。《效石家书》中对济南市成立人民公社的情况有较为详细的描述:“现在济南市要成立人民公社了,以区为单位。市中心10天完成。我们企业所在地是天桥区的第五片,我们是最南边,北至洛口,西至无影山,东至北关车站,大约有60多个单位。现在是大鸣大放大字报,百家争鸣,我们企业职工纷纷表示:坚决拥护,积极参加人民公社。办法是:采取以较大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分片包干的办法就地参加。另一个办法是:百花齐放,目前不作统一规定,因为城市人民公社复杂难搞。”(1958年10月11日父亲许冠胜致儿子许达)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现在人们谈论较多的是农业、工业等经济建设领域的“大跃进”。其实,“大跃进”运动当时蔓延到了各行各业。比如,文化、教育、体育行业也竞相制定跃进目标。许达当时在曲阜师院读书,亲身经历了体育大跃进:“这半月最紧张的是体育大跃进。拂晓起床即锻炼,有时是夜晚仍奔跑在操场上。现在我的劳卫制一级、二级、三级运动员先后获得及格。劳卫制二级是个难关,中途一度失去信心,后来连部放宽了尺度,才勉强通过。大跃进的形势真是逼人。最近,排长说:明年8月以前,我们排(即我们中文系一年级一班)要出7个运动健将,45个一级运动员。这就是说,我在明年8月以前必须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爸爸通过劳卫制几级了?您能否达到国家乒乓球一级运动员水平?我还是乒乓球三级运动员呢。希望妈妈每天坚持作广播操,这是对您有很大益处的。二弟是否达到少年劳卫制一级,还是二级?”(1958年11月底许达致父母)从家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也可以看出它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现在看起来,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体育大跃进”十分荒唐,很多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相信曾有这种现象发生。然而,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是老一辈人亲身经历过的,家书中写得明明白白。
    “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等违背经济建设规律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而直接导致了1959至1961年的经济困难,“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563页)
    家住济南市的许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让持家的妈妈李秀珍最操心的,就是每月的口粮都吃不到月底。“八月份还有半个月,但家里只有30斤面粉了,我们五口人每天吃四斤,加上您回家共需要66斤多。按照现存的粮食这月还差36斤。妈妈嘱咐您见信速买下几十斤地瓜干或地瓜面,有回济南的请他带一部分来。若没有回济的,爸爸务必带些来。”(1961年8月10日许达暑假在家致父亲)
    家里人缺少粮食,当时正在曲阜上大学的许达的生活又如何呢?“我们的生活照旧:有地瓜、主要的是红高粱窝头,青菜不多。同学们身体大大衰弱了,水肿病的高潮即将到来!”(1961年10月23日许达致父亲)最近复查水肿,患者占师生人数的60%--70%,我仍然是C型。(1962年元旦许达致父亲)
     这种经济困难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62年:“咱家61年的口粮从一月份到九月份,每到月底都缺三至四天的,这是儿所知道的。从十月份添上许多斤地瓜,口粮才算接下来。”(1962年元月3日妈妈致二儿效志)
    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发布,“文化大革命”开始了。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在京召开后,“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因为要保生产,农村的情况与城市有所不同。“曲阜和济南一样,文化大革命运动热火朝天,我也成了红卫兵。正值三秋大忙,种好小麦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农村文化大革命暂停,这是中央指示:农忙不搞,农闲再搞。”(1966年9月10日秀玫致父母)农闲的时候,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也毫不示弱:“广大农民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抓革命促生产,掀起批判中国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邓小平的高潮,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忆苦思甜,人人要夺‘私’字的权,叫‘私’字扫地出门,让‘公’字安家落户!首先整顿基层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我担任了辅导员,决心以刨大蒜的精神把自己头脑里的‘私’字连根拔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967年5月1日秀玫致母亲)
    在“文化大革命”的旗帜下,无论城乡,人们的思想都受到扭曲。尽管精神高亢,口号高昂,但没有多少人感到心情愉快。改革开放来了,新的政策吹开了人们心头的阴霾,农村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今年春节过得还算不错,年终分配较好,加之市场繁荣,物资充足,民心舒畅,这个八十年代第一个春节是比较愉快的。”(1980年3月2日朱圣武致效石、秀玫)
    1978年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农村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这项政策在全国推开经历了一段时间,而且在推行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这里责任田,五花八门。大队三令五申,饬令小队分田到户。小队按兵不动,勉强分了耕地;管理方式多样化,或者定产到户、连产计酬;或者计酬不连产,仍然集体耕种,集体收割,按照工分分配。毛主席大力倡导的合作化道路二三十年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深入人心,突然间变成一条死胡同,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基层,短时间很难扭个弯来。……现在很多基层干部也不知道啥法好,只要发展生产,调动社员积极性,分配好,群众赞成,就好。”(1982年3月20日兄朱圣武致效石、秀玫)经过实践,农民逐步认识到了大包干的好处:“农村实行大包干,懒汉变勤快了,比大呼隆农田管的好。”(1983年7月23日兄朱圣武致效石、秀玫)
    以上只是截取了几个片断,来说明《效石家书》是如何记载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对于准确认识当时历史的作用。其实,《效石家书》中所包含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像参军、下放、社教、知青、票证经济、“批林批孔”、民办教师、农转非、高考、新兵连、住房改革、“砸三铁”等,都有较为生动的记述,不仅有可读性,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许达老师说,《效石家书》就是他的传记,诚然。不过我觉得它更是家史,是20世纪后半叶一个中国普通职工家庭历史的真实记录。其实,它不仅是许达老师个人和家庭的历史,而是山东乃至国家历史的一部分。
   除了反映社会现实外,《效石家书》中也充满着浓浓的亲情。捧读这些家书就像走进许达老师的家庭,眼前浮现出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的画面,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喜怒哀乐,弥漫纸间。虽然不是小说,但由于内容翔实生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在眼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效石、秀玫、效志、效真、效华、效梅、圣武、圣文、秀琴、秀玲、韶红、德锋……,他们共同出演了一部家庭纪实大剧,每个人都悉心营造这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父子情、母子情、父女情、兄弟情、兄妹情、恋人及夫妻爱情等充分展现,真情告白,令人动容。
    感动之余,我深深佩服许达老师的精神。他历经半个多世纪精心保存了这批珍贵资料,又在古稀之年亲自整理编辑出版,为的是使这些肺腑之言能够留给后代,有益于后人。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
    2005年4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京启动。许达老师从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与我们联系,说自己保存了两千余封家书,并透露了自己亲手编纂家书的愿望。当我得知他是“文革”前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退休前当过多年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时,认为他是整理自己家书最为理想的人选,于是鼓励他尽早完成这一心愿。从此,年届古稀的许达老师开始了这一整理家书的漫漫征程。
    此后,我们保持着联系,有时通个电话,逢春节时寄张明信片,了解他编书的进度和甘苦。他为了亲自录入信文而学习电脑,初期录入速度之慢可想而知。有时候电脑也“罢工”,没少让许老师着急。可恨的冠心病的病毒也来折磨他,以至于他在2007-2008年这两年的下半年不得不停止了电脑前的工作。即便如此,只要是病痛稍微减轻,他就又坐在了电脑前,思绪又回到往昔的岁月。在整理家书的过程中,徐老师曾来北京,两次到我们办公室相见,与我们交流整理家书的体会。
    “工程”完工后,许老师如释负重。可是病魔又袭来了,头胀头晕,视力也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查,医生说是白内障,左眼视力0.2,右眼0.5,阅读已十分吃力。尽管如此,令许老师颇感欣慰的是,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通过这些家书使许家的淳朴家风向后代传承。
    随着近年来家书从内容到形式的迅速变迁,传统家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属性成为一种共识,不仅名人家书受到追捧,而且普通人的家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不可否认,对于普通平民家书价值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偏差。相当一部分所谓精英人物看不上平民家书,就在民间人们对于自身家书的价值也常常视而不见。这也正是我们抢救、保护民间家书所遇到的最大困难。
    七年来,因为所接触到的平民家书日渐增多,我越发坚信这些来自民间的家书的价值,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和重视民间家书中所蕴含的重大文化意义。
    有人说,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平民充当历史舞台的背景,它为主要历史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这个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平民的历史作用,但还不够,因为背景是无生命的,甚至是静止的,还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因素。我认为,平民并不仅仅起到充当背景的作用,他也是在舞台前部活动的演员,只不过他是配角。平民和名人的关系就像一部戏里的配角和主角的关系,只有配角和主角共同出演,才是一部完整的戏。在一部戏中,主角出场的机会最多,往往起着决定剧情的主导作用,而配角也是剧情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有时候他多少也能影响剧情的发展;主角最受重视,名气也最大,而配角也不可忽视,好的配角也能出彩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平民家书为书写平民历史保存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也必然会成为一个地区和国家历史的重要补充。其价值,从《效石家书》中就可以看出来。
    啰嗦了这么多,不知是否可以复命?不当之处,敬请许达老师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2012年5月于北京

(作者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