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拯救家书 留住中华民族的情感档案(中国信息报)
发布时间:2008-09-26
访抢救中国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
家书,仿佛是一个遥远、亲切而温暖的记忆。依然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天吃完晚饭,宿舍里的人迟迟都不愿到教室里去上自习,都守在宿舍里,盼望着负责取信的同学能给自己带来一封来自家乡的问候。收到信的人自然欢呼雀跃,没收到的,心里还真有些落寞。
在那时学子们的眼中,那些远方飞来的鸿雁是家人心底的挂念,是朋友间纯真友谊的传递。普普通通的信纸承载着多少人间真情!那份回忆相隔多年醇香依旧。
可是,如今,当电话普及,互联网将地球变成平的,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静静地坐在桌前,提笔和远方的家人倾诉、交流?
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家书存在记忆的深处,如一条正在远逝的河,令人怅然。偶然听说一个人,正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拯救中国民间家书的活动中,不由想去采访他,听听他的真知灼见。于是,记者找到了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第一发起人、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
梦想:留住流逝的家书
谈起当初何以萌生抢救中国民间家书这一想法时,张丁依然很兴奋,仿佛回到了2004年年底。他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早上,当时他还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上班路上,他像往常一样收听北京新闻广播的《时代杂志》节目,主持人邢云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美国历史学者安德鲁·卡洛尔发起了旨在抢救美军战争家书的遗产工程,用3年的时间征集到5万封美国军人的家书,精选了其中的200封,编写了一本《美军战争家书》。该书问世后连续数月蝉联纽约畅销书排行榜之首。
这条消息立刻触动了张丁的神经,并让他引发了一系列联想:能否把这个策划移植到中国?中国民间家书存量巨大,却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几乎每个上点年纪的人家里都存有一些过去的书信,这些书信是那个时代人际交往的重要见证,有的几经搬家,可还是不舍得扔掉;可是有的却在主人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中被丢弃了。他自己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大学以来的整箱书信在保存了十多年后被当做废纸处理了,现在想来都觉得非常后悔,也觉得非常可惜。
征集家书的想法一经产生,便如一股魔力一样让张丁梦魂牵绕,割舍不下。第二天,他便满怀激情地写出了《关于征集民间家书的设想》,从源起、内涵、征集方法、用途、问题等诸多关键方面进行了论证与分析。那些天,民间家书成了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他拿着那份《设想》征求好友意见,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周末时间,一起完善方案,修改倡议书。为了专心做好这件事,张丁辞去了中央电视台已经干了10年的采编工作。他觉得自己在为梦想而奋斗,心甘情愿。小小的家书对他实在具有无穷的魅力。
家书是各种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管都是些小故事,但鲜活、生动,就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所说的那样,“家书体现一个声音,一个活着的声音,在家书里面看到的就是活的中国。捧读家书,我就感到很多活着的生命在我的身边,这种感觉你会觉得非常地有力量。”
家书如实地记录了小人物所经历的大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山西农民张发戌,关于第一次坐飞机的家书,虽然写的是他一个人的感受,却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家书更反映了一种大文化。家书融世态、亲情、个性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家书文化。几乎每一封家书都包涵亲情、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家书都闪烁着追求真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美德的光辉,书法、美术、邮票、包装、设计等艺术元素尽在其中。不少家书本身就是脍炙人口的美文,有的还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如古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姜维的《报母书》、欧阳修的《与十二侄》,近代《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傅雷家书》等。家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的浓浓亲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散落在民间的家书,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亲情档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张丁沉浸在家书的世界里,如数家珍。那是他的梦,他的理想……
怀念:那一段火热的日子
张丁很怀念那一段火热的日子,充满阳光,充满理想,行进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路上。
2005年4月10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正式启动。当晚,新华社和中新社的电波迅速传遍了全国和世界,这一消息成了次日许多媒体的头条,在炎黄子孙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海内外华人尘封已久的家书,像雪片一样飞往北京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组委会,数量与日俱增:不到一个月,5000封家书从海内外汇集北京;不到三个月,征集到的家书超过1万封;到目前为止,已逾5万封。
百姓捐献家书的热情与诚意令家书发起人、组委会秘书长张丁一次又一次怦然心跳,感慨万千。
2005年4月13日,组委会收到了中国民航华北管理局张海飞先生捐献的第一封家书。这封珍贵的家书是他务农的父亲在1989年写给他的,在短短的两页信笺中,辛苦了大半生的老父亲谈了首次乘飞机回老家的感受,质朴感人。
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周明镇先生,在儿子周西莓留学期间写给儿子的128封家书,情感真挚、文字优美,不逊《傅雷家书》。周西莓先生将珍藏的这批家书捐给了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组委会。
姚美家女士,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专程从苏州到北京,双手把1000多封家书送到张丁手中。
2006年盛夏,北京冶金系统两位高级工程师、一对老夫妇,冒着酷暑,把20世纪40-60年代两地分居时期的1800封情书送到张丁手中:“我们被你志在弘扬中国家书文化的精神感动了!”张丁双眼凝望着业已装订成册的60本情书,深情地对年已80岁高龄的老夫妇说:“请接受我对你们的敬意——我也深深地被你们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张丁说,组委会收到了上千封来往于海峡两岸的家书,这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见证,字里行间浸透着割不断的骨肉亲情,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旅居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新加坡、古巴等国的华侨同胞纷纷与组委会联系,寄来了千余封家书,有的是早期华侨血泪史、创业史,有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家书,不仅留存了珍贵的中外交往史料,而且反映了海外游子心系故土亲人的爱家爱国情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在表现乡愁时,首先用的就是家书,成为千古绝唱,也道出了所有中华游子的心声。
我国著名学者、作家纷纷对民间家书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季羡林说,“抢救民间家书,就是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亲情家园,用亲情的力量维系家庭的和睦,共建和谐社会。”苏叔阳说,“家书当中的汉字充满了感情,家书中所传达的相对稳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精神上的长城。家书可以纠正很多历史的偏说,可以丰富我们历史所看不到的那些角落。家书也丰富作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是何等的苍白和贫乏!从家书中会看到,我们有些文学作品是何等的表面嚣张而实际上一片空白!家书作为一个教科书,作为一面镜子,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丰碑,都是非常值得留下的。”
张丁和他的团队,将一封封家书集结出版,《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任鸿隽陈衡哲家书》、《抗战家书》等家书系列图书问世;创办了“中国家书网”,供家书爱好者交流、联络;将收集到的最富价值的80封民间家书交由国家博物馆收藏。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让许多人产生了共鸣,不少人重新拿起了久违的笔墨纸张写起了家书……
投身于这样一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行动中,作为项目的创意者、发起人,张丁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然而在资金困境面前,这项曾经轰动一时、在中国文化界持续着其巨大影响的公益事业生命力显得那样脆弱。几年多时间里,张丁在这个项目上花光了先期筹集的15万元资金,以及家里所有积蓄,又东挪西借了数万元钱,一度靠其做教师的夫人挣工资养家。
冀望:建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
作为历史系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任职的编辑,张丁不能不明白家书中所蕴涵的历史意义。一封家书,往往就记载着一段历史;万千家书,以它们独有的视角,亲历的人生体验,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交往史、情感史、发展史、文明史。回溯历史,如果从战国时期的秦简算起,传统家书延续了两千多年。抢救民间家书,对于传承华夏文明,重要性不言而喻。
项目组从海内外抢救到自明清以来的家书5万余封,内容涉及亲子、敬老、手足、爱情、军旅等各个方面,保存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历史研究者深知它的价值。2006年3月,《历史研究》原主编阮芳纪先生亲自来到抢救家书组委会办公室,复印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关的家书资料,建议尽快组织学者开展家书研究。厦门大学一位博士生致电组委会,希望能找到与自己毕业论文相关的家书材料。在张丁看来,家书是可靠的史料。因为家书是亲人之间的私密通信,是写给自己信得过的人看的,所以往往写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亲人之间的事情,这样的记述比很多其他史料的可信度要高得多。如家书捐赠者蔡健予自述家书故事所写:
通读二十几年与姐姐的家书,感觉一条明显的轨迹——我们的生活渐入佳境。我这里有一张二姐1977年回来时带给我的物品清单。我记得她从海关检查行李出来,笑着对我说:“海关人员问我在新加坡是不是开杂货铺的?”原因是她的行李无所不有。现在我把它粗略分类。
一是食品类:洋酒、乌糯、大米、椰糖、白木耳、榴莲糕、沙茶粉、咖喱粉、乌枣、葡萄干、虾米、柔鱼、江鱼干、面品、巧克力、饼干、硕莪员(西米)、红豆、黄豆、牛奶、午餐肉、肉干、肉丝、鱼饼、虾饼、咖啡、果糖、白糖、各类罐头、猪油、麦片、味精、胡椒、鸡蛋卷。
二是衣服类:红尼龙蚊帐、被套、拉链、纱线、毡、席、毛巾被、衣料、毛衣、羊毛线、纱衫、背心、鞋、袜、手套、台布、卫生衣、内(底)裤、大床单、旧衣、旧蚊帐、接布被。
三是日用品类:面巾、浴巾、手巾、洗发水、手电筒、电池、剪刀、小刀、尼龙绳、眼镜、剃须刀、刀片、发(毛)夹、针、纽扣、带子、牙签、松紧带(胶带)、指甲剪、雨伞、香皂、肥皂、皂粉、牙刷、牙膏、塑料杯、塑料绳、香水(哥廊水)、热水壶、塑料袋、手提厕纸、珠钱包。
四是厨房用品类:食格、锅、炖锅、铝制桶、塑料汤匙、钢汤匙、钢茶匙、大匙、塑料匙、搪瓷盘、塑料盒。
五是医药品类,六是文具类,七是器械类,包括热水袋、鱼肝丸、脱苦海胶药布、铅笔、钢笔(自来水笔)、相簿、自行车、缝衣机、车针、车油、收音机工具、照相机、手表等等。
这些物品是二姐知道当时在国内吃饭要用粮票,穿衣要用布票,一个人一个月几两油、几两糖、几两肉,都要凭票供应,日用品短缺。因此从国外回来,就搜罗了家里凡我居家能用的物品,拉拉杂杂装了一大木箱。现在看来让人笑话,很没意思的以上那些东西。可当时却是让人眼红的稀罕物。
回顾家书,二姐受母亲之托,经常给我寄一些钱,一百、二百、为数不多。主要不在钱本身,而是当时从海外寄钱来,除人民币外还附带有侨汇票,凭票可供应若干粮、油、布、糖,还可以到华侨商店购买市面短缺的一些商品。还有回国华侨,随身还可携带或在香港购国内提货的三大免税商品——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收音机等。姐姐就曾托朋友给我带过冰箱及洗衣机,可现在那些东西我们在国内随时随地都能买到,还出口到海外。
再说相片,当时国内还没有彩照,福建更没有洗印彩照的相馆,因此在国内照的一些彩照胶卷,都要寄去新加坡洗印,因此很多信里都提到“相片洗印好了,托人(或邮去)请查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书内容悄悄起着变化。不经意浏览一遍,才发现现在的好生活,正是这样悄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流淌来的。提醒我要懂得爱惜,要懂得感恩啊!
看这一段历史,仿佛昨日重现,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之路,看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说,“家书恢复历史记忆”……“信里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它记录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用,没有做作的语言,没有虚张声势的浮夸,一切都是自然的流淌。”家书是带着感情的史料。一封封带着体温的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炎黄文化渊源的基因。民间家书的广泛性、真实性、情感性,必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史料库。征集、整理、利用这批家书,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细节,而且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得以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平民历史,而它们应该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张丁说,他最想做的是建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全国每天不知有多少家书在流向废品收购站啊!张丁痛楚地说:“流走的是百姓的真挚情感,流走的是我们民族鲜活的历史,流走的是我国独有的薪火相传的中国文化。电话、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方式正逐渐取代手写家书。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也许将不知家书为何物。为了挽救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弘扬内涵丰富的家书文化,抢救民间家书,非常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博物馆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有了家书博物馆,就可以对家书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可创办《家书》月刊;出版界可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中国家书史》、《家书学概论》、《家书研究丛书》;影视界可从家书中撷取题材,拍摄出动人魂魄的家书影视……宝贵的家书实物遗产需要一个理想的归宿,有了家书博物馆,才能使民间家书的征集、保管、展览、宣传、编辑、出版等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面对着由于科技发展的结果,电话、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方式的蓬勃发展,那些原本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的书信正遭受被损毁的厄运,张丁感到心急如焚。家书消失的速度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可以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流失,建立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抢救家书,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王麦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