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抗战家书》:新视角展现抗战时期民众爱国情怀(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07-07-09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6日 16:28
专题:七七事变70周年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合作编撰的《抗战家书》,将历史背景与真实故事相结合,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了抗战时期民众的爱国情怀。
这本家书是如何编辑出来的,其中有什么动人的故事?为此,笔者走访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该书主编张丁先生。
独特方式纪念“七七”
早在2005年4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两个月间项目组就收到8000多封国内外来信,其中有关抗战的家书110多封。从那时起,张丁产生了利用家书资源,为纪念抗战做点事情的想法。
张丁说“很多人说家书讲的都是真话,而我更看重的是家书里透出的情感。因为这是带着写信人体温的文字,是战士在战场上写给亲人的遗书、泪书、血书,非常具有冲击力。”当时作为项目组委会秘书长的他与抗日战争纪念馆沈强馆长一拍即合,决定编辑《抗战家书》一书纪念抗战爆发70周年。
据张丁介绍,这些家书主要是通过热线、网站等方式从民间征集来的。选录的60多封家书中既有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家书,也有正面战场将士的家书,还有地下党坚持斗争的通信,以及商人、教员、学生、劳工等生活的真实记录。
“我们从家书里看到了在历史教科书里看不见的新鲜、鲜活的历史细节,家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向云驹说。
华侨家书感人至深
当年投入抗战的不仅有国内的热血青年,还有很多海外侨胞。《抗战家书》就收录了两封华侨家书。
“真儿: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这是菲律宾华侨王雨亭送儿子王唯真上战场的临别赠言。“七七”事变爆发时,真儿不满14岁,眼看父亲把许多华侨青年介绍到延安,他恳求父亲允许他同行。终于在1939年,他踏上去延安的路途。分别之时,王雨亭提笔写下了这段肺腑之言,字字饱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另一位华侨青年符克,甘愿放弃家庭充裕的生活,投身抗日战场,牺牲时年仅25岁。在给爸爸和大哥的信中,他表明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也饱含“忠孝不能两全”的愧疚。“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希望你们放大眼光与胸怀,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原谅吧。”
“每每读到这些洒满泪迹的家书时,我常常不能自已。我想,若不是亲身体会,谁也写不出这样感人的文字。”张丁说。
左权家书弥足珍贵
在家书搜集过程中,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资金短缺是最现实的问题。据张丁介绍,这些家书大都散落在民间,提供家书的人都是无偿的,书籍的出版也依靠了个人的财力。
另外,很多家书是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留下来的,因为时代久远,字迹模糊了,给辨认、识读带来很大困难。有的只有家书,没有联系人和相关的背景材料,还有一些家书中带有各地方言……
“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调查、寻访、考证,还专门请来商务印书馆的方言专家进行解读,力争提供齐全、准确的信息。”张丁说,“下一步,我希望能把家书的内涵做得更深。”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看到这本书时,激动地说:“这本书对我太有意义了。父亲牺牲时我仅两岁,通过父亲留下的13封家书,我才更加了解父亲,更理解他和爱他。”
该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的市井民情,为深入、全面地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史料和新的视角。正所谓‘小人物,大时代’。”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步平说。
(燕纯纯/万晓娟)
责编: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