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记老战士区德济60年前的一份家书(云浮日报)

发布时间:2011-09-29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1-08-06    □本报记者 甘姮华

  在建党90周年之际,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54封铁骨柔情的红色家书,随着图书《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的出版,一一呈现于大众眼前。这些家书的作者均为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既包括陶铸、邓子恢、帅孟奇、周扬、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陆更夫、竺清旦、吉鸿昌、左权等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艰辛乃至生命的普通党员。当中包括了云浮人区德济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人物背景


    区德济,1929年生于广东云浮县(今云城区都杨镇邦村)。1950年在广东省法商学院国际贸易系读书。1951年1月19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个月后,从空军中南预科总队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财务部,1956年入党。1981年由部队转业到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计划处工作,1989年12月退休,现82岁,居北京。

一封云浮人的红色家书

    细细翻阅着由区德济三弟区德渝老人送到报社的家书复印件,老一代革命先辈全心全意爱国爱家的深情厚意,一颗忠孝仁义的火热红心跃然纸上。
    “你们已经做了新中国最光荣的爸爸妈妈一分子,这不只是我的爸爸妈妈的光荣,而且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我们国际贸易系一年级报名同学共二十余人,只有我一人被批准到军干去。……我们现在北上,参加空军训练约有两年时间,到彼处后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全心全意为国防建设而服务,相信将来一定可以掌握现代化军事技术。我们有信心消灭世界上的侵略者,有信心保卫世界和平,有信心胜利归来。亲爱的爸爸妈妈,让你们等待着我回来吧!……我去了,不止可以保卫自己的家庭,而且也可以保卫千千万万的家庭,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哩!……虽然财经建设人才不可缺少,但是,目前最需要的是参加国防建设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光荣的儿子 德济 叩上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七日。”
    从1951年至2011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当这封由区德济留交给父母的家书与世人见面之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六十年,历经岁月洗礼,能够保留至今,殊为不易。据了解,为了保护家书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民间家书抢救行动”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此次所选家书正是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所征集的四万余封家书中选择出来的,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
    从首页“吉信留交  父母亲大人安启”至落款页,共十五页的竖式老信纸上,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区德济老人的真情流露与醇雅流畅的小楷毛笔字交相辉映,使人钦佩与赞叹。他的这封家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也能让人们从中了解一些云浮人当时就学理想与工作志向的真实情况。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作为由新闻出版总署特别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出版的重点图书之一,它打开了岁月尘封的记忆,带领读者走进了共产党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发现了身边的历史,触摸着先进群体的思想轨迹。54封家书中,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阴森前夕,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有的写于建设祖国的和平年代。从1921年跨越至2011年,54封家书伴随了中共90年的成长历程,也承载了90年来共产党人为信仰而献身的革命建设豪情,以及他们对家人柔肠百转的亲情与爱情。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峥嵘岁月———为了心中的理想(1921-1949)”;第二部分“建设豪情———与新中国一起成长(1949-1978)”;第三部分“改革心声———亲历伟大变革(1978-2011)”。
    区德济老人的家书出现在书中的第二部分,题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书中展示了他的家书原件,还收录了他1951年1月刚入伍、在广东汕头机场当兵、与战友、妻儿合影等5幅相片,还有他的立功喜报状、锦旗等。他在回忆中写道:“石榴岗是广州市郊一个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石榴红锦、香飘四溢的小山冈。我参加抗美援朝前夕就读的母校广东省法商学院就坐落在这里,当时我在国际贸易系读书……”他深情讲述了自己当时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决定报名参军,造成既成事实局面后,在入伍前夕留下家书告知父母,随后训练参军报效祖国的心路历程。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区德济在“家书背后的故事”中还提到,他当时到部队不久就收到了父母的回信,两位老人支持他参军,弟妹们也都很高兴,甚至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到家祝贺慰问,老人倍感儿子参军全家光荣,并嘱咐他杀敌立功传喜报,胜利归来见亲人!当时区德济手捧父母的书信,心情激荡,从军30年,立功受奖,献身祖国建设伟大事业,此志一生不渝,成为区家引以为荣的好儿子,也成为云浮人们引以为荣的好儿女。
    六十年过去了,区德济如今已是82岁的古稀老人,但他的家人一直把他写的家书,以及参军时由大学老师、同学们签名赠送的锦旗和入伍后部队颁发的立功奖状等,视为无价之宝珍藏着。当他重见这封自己的亲笔信和众多物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他说:“因为这封信的内容不驻感动了家人,也再一次感动了自己。”
    当记者采访现居住在云浮市区的区德济三弟区德渝之时,老人证实,目前区德济居住在北京。虽然退休多年,仍关心国家大事,思念云浮故乡亲友,并提供了由区德济老人以“一个抗美援朝入伍老兵的故事”为题,亲自写的重温家书有感一文。该文共分九大部分———祖国号召是枪声是命令;石榴岗上石榴红,书生投笔乐从戎;入伍前留家书,别难过别悲伤,儿子从军家光荣;院校师生、十万市民开会来欢送,羊城穗市气如虹;收一家书更放心,儿子参军家光荣;从军生活严肃紧张活泼,服从命令听指挥,弃飞去后勤;当了干部再当兵,下放干部到基层;解甲归来转业到中行,落叶归根干地方;坚决理想和信念,党员终身做模范。区德济一一细述了投笔从戎的光辉人生历程。他说,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党员,脑子里必须终身牢记我是共产党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因此,他退休后思想一直保持旺盛的乐观情绪,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只要力所能及的都抢着去做,浑身好像有一种使不完的劲。
    诚如区德济所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做好事做善事中去,这样自己的心情是愉快的,看见同志有困难,我总想帮忙,看见有些公益的事需要解决,我总是积极向领导反映,请求解决。公园活动场所有先进文化的活动,我都通过不同方式予以宣传扩大影响,我虽然做了一些公益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做的,何乐而不为,我决心永远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家书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且折射出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阅读这些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就是在重温我们身边的历史,就是在重温我们党的历史。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