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云南』 [社会杂谈]家书式微 (天涯社区)
发布时间:2006-06-15
作者:郑子语 提交日期:2005-5-23 14:26:14天涯社区
一年下来,我会收到很多信。一是报社杂志的样刊样报,信封上通常会留下“多谢赐稿”等简短字样。二是银行、商店、俱乐部的信件,告知我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花钱的频率、未来会有哪些便宜或者好玩的商品和活动。三是一些名牌大学的MBA培训班(有时他们会误打成NBA)的“入学通知书”,在我的名字后面加上“总经理”、“主任”、“负责人”之类,这些都不是我现在的身份。四是中奖信,这个兴许可以骗骗火星人;最后剩下两、三封,是家书。
家书抵万金,一份家书像是一单中了大奖的彩票。考虑这句话烽火连三月的特殊背景,折算一下,我过去就是亿万富翁。八年前我没有手机,还不会发电子邮件,知道QQ但没用过,登陆过网络论坛但没有“灌水”,一边打长途一边看手表,电话粥不会煲热,同学的口头禅是“我靠”而不是“FAINT”。我与家人的普遍联系方式是写信,哪怕找支快秃头的铅笔在软盒烟纸的背面写上两三百字,都是一样令人快慰的事情。即便我的母亲识字有限,她也相信“见字如面”的朴素道理,她能通过字迹判断孩子们写信时的情状。
短短几年,我一年内写给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还有老师同学的信件,由一百多封降至不到五封,每封信的字数由千字以上减少为几百字,修饰词语少了,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少了,字写得生涩了。而与此同时,我的电子邮件增多了,贴到网上的文字多了,打电话的频率和每次通话的时间延长了,自写短信也频繁了。电子邮件是发给单位、同学、报社和公司的,网上的文字是为论坛和自己增加人气的,电话的内容是被注过我的口水的,发给亲朋好友的短信是轻松搞笑的。隔几天,我会花点时间删除大量信息,包括那些被群发性质的“经典短信”,还有电子信箱里索然寡味的邮件,腾出空间接收新来的E-mail。年度总结一下,私人文字绝大多数被自己当作塑料垃圾扔掉,剩下的只有少数帖子,证明自己还发表过一些看法。现在,母亲和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电话把我写家书的优良传统一笔勾销了。
傅聪先生说他阅读《傅雷家书》是恐惧的,我第一次看,感觉温暖。文字在亲情的排列下,或一丝不苟,或龙飞凤舞,从家长里短到负笈求学,从促膝谈心到苦心劝说,薄薄的纸张有了温度。我现在开始恐惧。当钢笔不是以书写为主要功能,而被当作高品位的赠品,当家书越来越少,如同侏罗纪末期的恐龙,家书已经退出这个时代,取而代之的是短信满天飞,而我们自己随时处于被手机支配的待命状态。余杰出过一本书信体小说《香草山》,感情修饰得有些空虚,类似体裁的经典,还是《两地书》和《爱眉小札》,即便有修饰,这并不影响他们是真正的性情中人。
促使我写下这么多的是一场文化120事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社会公益活动,于今年4月10日正式启动。据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家书征集工作获得了较大的进展。这是对民间家书资源的一次空前挖掘,再不做,家书或许就会自生自灭。我现在恐惧得很,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会不会问:“爸爸,家书是个什么东东?”我们不会说“你问妈妈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