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思想之光——陈独秀、李大钊等信札手迹》首发 手迹展在人大展出(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17


人民日报客户端 北京频道 施芳 2023-09-16 20:08


9月15日,思想之光——陈独秀、李大钊、梁启超等致胡适等信札手迹展开幕暨图书首发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人民出版社编审、《思想之光》责任编辑侯俊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博物馆原馆长贾铁英,博物馆原副馆长潘平,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原总经理拓晓堂等出席仪式。


郑水泉、侯俊智、孙郁、贾铁英、潘平共同为展览开幕和图书首发揭幕。博物馆馆长李贞实主持仪式并向人大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师生代表赠书。

郑水泉副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陈独秀、梁启超等致胡适等信札绝大多数写于100年前,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轨迹、思想历程和真挚友谊,特别是陈独秀致胡适等《新青年》编辑同人的一组信札,不仅是新文化运动史和党史的重要研究资料,而且是非常珍贵的革命文物,亦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博物馆要扎实推进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工程、高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和精神品格弘扬工程,充分发挥珍贵馆藏在推动我校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助力学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做出新的贡献。

孙郁教授当年全程参与了这批信札的鉴定与收藏,这次又为信札出版撰写了序言。他在发言中指出,这批信札的收藏、展览和出版意义重大,使我们得以窥见五四那一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对高校师生来说也是一次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普及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专家宋平生当年也为这批信札的收藏做出了贡献,特意发来贺词:正如当年坚决购藏这批珍贵信札是明智而意义重大的抉择一样,此次整理出版这批珍贵信札依然是明智而意义重大的举措。化身千百,嘉惠学林,功德无量。

欧阳哲生教授早在拍卖前在美国看到了这批信札,并最早撰写文章对这批珍贵信札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生动讲述了接触这批信札的过程,认为《新青年》从同人刊物转变为中共理论刊物, 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象征意义的事件。这批信札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演变和交谊变化,订正了诸多不够确切的提法。

夏晓虹教授举例分析了这批信札的学术价值,包括梁启超与胡适的学术交往,梁启超在清华开设的第一门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国学小史》的讲授情况,梁启超诗词文献的补遗等方面,书信证史,于此可见一斑。

拓晓堂先生作为当年征集和拍卖这批信札的当事人,深情讲述了自己当年赴美征集这批信札的传奇故事,因缘巧合,最终促成了这批信札回国拍卖。他认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信札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由人大收藏是最好的归宿。

北京资深信札、手稿收藏家方继孝分享了收藏陈独秀狱中遗著《甲戌随笔》手稿的故事,表示这些信札手稿背后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自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出版了多部著作。下一步,将与人大博物馆深入开展合作,展出自己收藏的与华北联大有关的一百余通信札。

2009年,人大博物馆通过国家文物局优先收购和校友胡陆军、黄曙明捐赠,收藏了陈独秀、梁启超等致胡适等信札,现为博物馆重要藏品。这批信札主要写于1920-1921年间,集中讨论了《新青年》杂志如何继续办刊的问题,包括办刊思路、办刊地点、稿源、经费、定价、发行等。信札内容表面上是《新青年》编辑同人对于办刊思路的分歧,实际上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继续,反映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是建党初期的一批重要文献。


为系统展示精品馆藏,提升博物馆对外形象,扩大博物馆文化影响力,打造人博品牌,博物馆与翰墨轩、人民出版社合作,编辑《思想之光——陈独秀、李大钊等信札手迹》。该书现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次展览展出书中收录的全部信札26通74页,外加2个信封,分四个部分:陈独秀、钱玄同致胡适等信札,13通27页;李大钊致胡适信札,1通10页;周作人致李大钊信札,2通3页;梁启超致胡适信札、词稿,10通34页。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