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人民大学举办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人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5-20
人民大学举办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
陶铸等致战友书信捐赠人大博物馆
2014-05-15 15:05:32 人大新闻网 1,044 次浏览
来源:文/校报记者 杨默 学生记者 杨天源 图/博物馆 图片与视频中心 编辑:浩爽
5月13日上午,以“家书、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陶铸等致老战友的一批书信同时捐赠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董必武同志之女董良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常务董事苏叔阳,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马英民,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李甡,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博物馆馆长张建明,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万晓芳等出席论坛。陶铸同志之女陶斯亮发来书面发言。
张建明常务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家风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大有可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家书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特色收藏。今后,学校将继续支持全国性的民间家书抢救活动,在征集、保管、整理、出版和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万晓芳理事长指出,家书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亲情、爱情、社会生活、政治背景等内容,是生动的历史资料。长期以来,家书散落民间,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中国人民大学为保护家书、传承家书文化作出了重要努力。作为一家非盈利性组织,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愿意与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保护民间家书这一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中华民族家书文化的传承。
“家书宛如一幅中华民族反映人间万象的生动画卷,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罗杨书记讲述了与父亲通过家书进行沟通的美好回忆,指出家书不仅有艺术价值、文献价值,而且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精髓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当代价值。他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家书研究,推动建立全国性的家书保护组织,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张志清副馆长指出,家书作为优秀文化宝藏,需要得到大力保护,同时,由于其私密性,收藏家书往往十分困难。目前国内外都在组织开展民族记忆的收集、保护和传播工作,国家图书馆近年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从家书入手保护传统文化、留住民族记忆是很好的切入点,希望人民大学的家书收藏和文化研究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苏叔阳校友认为,家书不仅是存留历史和社会记忆的物质载体,而且是民族心态变化的记忆仓库,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得以传承;家书记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真正的风气;家书也是自然形成的内心情感流露于笔端的私人书法作品,更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个性。“家书不仅仅是一家之书,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不可更改的、不可缺少的珍藏的宝物”。
围绕家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家书文化的抢救与传承、如何看待传统家书的价值以及当前形势下抢救民间家书的重要意义等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著名文化学者、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炎黄春秋》副总编辑徐庆全,书仪研究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赵和平,著名书法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辛进行了探讨。
论坛期间,中国第一代黄埔女兵谭珊英之子谭安利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捐赠了个人收藏的陶铸、邓子恢、林默涵、谢冰莹和黄静汶等致老战友谭珊英的10封书信。张建明常务副书记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谭安利先生颁发收藏证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惠向谭安利先生赠送书信复制件。
在书面发言中,陶斯亮对谭安利捐赠家书一举表示赞许。她感言,“尤其写家书的时候,铺开信纸,将钢笔吸满墨水,拧开笔帽,静心沉思,将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一古脑的倾泻笔端,那份庄重和虔诚,真有一种仪式感。”
谭安利先生表示,家书是母亲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家书捐赠博物馆,是践行母亲一贯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也是家人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的微薄之力,比个人收藏更安全、更久远、更有意义,更有利于提升其历史文化价值。他认为,无数的民间家书汇成家书的海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开发,本次论坛是抢救民间家书的里程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届论坛由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承办,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媒体等各界代表与家书捐赠者共一百余人参加。论坛开幕前,与会人士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新近推出的固定陈列“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
中国人民大学于2009年引进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成立了全国首家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并推出了全国第一个家书历史文化展览。目前人大博物馆拥有全国唯一的家书常设展览,免费对外开放。人大家书研究中心相继编写了《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廉政家书》等图书。
【新闻背景】
全国性的抢救民间家书活动开始于2005年4月,由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罗哲文、欧阳中石、苏叔阳等46位文化名人签名倡议,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春秋杂志社和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发起实施,其宗旨是抢救民间家书、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亲情家园、共建和谐社会,被称为“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
2009年5月,该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的征集、研究持续进行。9年来,共有2000余位海内外爱心人士无偿捐赠家书近5万封。项目组出版家书专集7部,推出家书展览3个,接待参观者上万人,承担校内科研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点项目1项,发表家书研究文章20余篇。
谭安利先生钟情家书文化,保存了上千封家人和亲友之间的书信,编辑出版了《黄埔女兵足迹》和《岁月印痕——五十载同窗书信情》等书信文化专著。为支持民间家书抢救工作,他不仅捐赠了陶铸、邓子恢、林默涵等老革命家的书信,还捐赠了母亲写给自己的多封家书。目前他正在系统整理所藏家书,并拟全部捐赠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相关链接:
[光明日报]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举行
[光明日报]家书已老,家国情常青
[新华网]上千封传统家书集体亮相人大博物馆 时间跨度达四五百年
[新京报]陈独秀致胡适信札人大博物馆首公开
[中国新闻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展出“两岸家书”
原文链接:http://news.ruc.edu.cn/archives/8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