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博物馆收藏民间手写书信的意义浅析(中国文物报)

发布时间:2013-04-01

中国文物报2013年2月6日第6版 作者:何志文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以往人们用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手写书信,正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面对这一状况,要不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民间手写书信,博物馆为何收藏普通民间手写书信等问题,已经受到一些人的关注,但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在这里试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更多的人能关注这一话题。

重新认识手写书信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由于手写书信比较普通,除了名人手札及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件外,人们很少刻意留存或者保护它,再加上电子时代新的通讯通信方式频频问世,不停地挤压手写书信的生存空间,使得手写书信迅速地退出现实生活,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对于手写书信这一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极其重要的通讯通信方式所面对的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认识对待呢?笔者认为,手写书信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首先,手写书信是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
    手写书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字产生后的漫长的文明史中,书信将自己的触角从厚重的青铜时代一直延伸到瞬息万变的电子时代。据甲骨文研究和考古发掘发现,中国最早使用书信这种通信方式出现在商代,湖北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的秦代士兵的家书,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书信的实物代表。书信的书写工具和载体一直在发展演化。书信的传递方式也随着道路系统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不仅如此,随着书信的重要性日渐增加,与书信来往相关的一整套书信礼仪也随之发展起来。古代文言文信札中复杂的专用称谓,众多的敬语,严格的书写格式等,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和伦理道德的明显反映。书信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诗词创作的重要题材,如晏殊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秦观的“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都是以书信为题材,抒发自己情感的例子。不仅如此,古人留存下来的许多书信,在抒发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极重文采,很有文学和艺术价值,是留给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近代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步瓦解以及白话文的推广,思想观念的开放,书信的格式不再像文言文书信那般严格,各种称谓和敬语也逐渐被废弃不用,但是书信礼仪的某些部分还是被继承了下来,并沿用至今。而且,与书信相关的集邮文化在各国兴起,名人信札也成为收藏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可以说,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书信将自己的触角伸进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可供玩味和研究的信息,因此成了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
     其次,手写书信是蕴涵丰富的情感载体。
    手写书信是将被万水千山所阻隔的亲人、朋友、恋人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通过两地来往的书信,让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乱世和战争年代,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在离散的亲人心中的分量是无法估计的。对于分隔两地的征人和思妇而言,只有倾诉衷肠的书信,才能将他们的心联系起来。在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古人书信,更能让我们直观地感觉古人在书信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更直观地了解书信作者的个人遭遇、感触和个性,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文天祥的《狱中家书》,以至近现代的《傅雷家书》等,这些留存下来的书信,都蕴含着信的书写者丰富的感情,抒发了作者的种种思想,为我们了解古今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再者,手写书信是信息传递与交流史上的重要工具。
     狼烟四起,烽火连连,中国古代除了这些固定的信息传递方式外,书写在木牍、竹简、草纸等各种载体上的书信,不管是公牍的发展还是私牍的兴起,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都对信息的传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历朝历代不遗余力地进行道路建设,设立驿站,建立周密的邮驿制度,以保证信息的快速迅捷地传达,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书信传递这一信息传递方式的重要性。可以说,从结绳记事到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史料文献得以保存,文明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手写书信在记录、传递信息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手写书信在信息和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留下的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自第一封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发出后,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开始强烈地冲击着现代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手写信件逐渐被新的通讯方式取代,但是,手写书信的丰功伟绩不能因此而被抹杀,手写书信的重要历史地位也不该被忽视。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不论古今,手写书信对不同的文化而言,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不管是名人信札还是普通人的书信,都值得我们收藏和保护,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电子时代博物馆收藏民间书信的动因
 
    文化界名人和博物馆首先加入了保护手写书信尤其是民间普通手写书信的行列。2005年4月10日,为抢救民间家书(即人们的手写书信),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等46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北京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民间家书抢救组委会从海内外共征集到家书3.5万多封。2006年5月24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民间家书收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从3.5万多封民间书信中挑选出来的80余封民间书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高雅文化的殿堂博物馆为何要收藏普通的民间手写书信呢?我认为,电子时代到来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正是博物馆收藏民间手写书信的动因,而博物馆对“为将来收藏现在”这一收藏理念的深刻体会和精准把握,则是博物馆主动收藏民间手写书信的必然结果。
    先说电子时代的到来对博物馆收藏民间手写书信的推动作用。
    虽然手写书信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忽视,书信的传递方式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时空的阻隔,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书信所要传递的信息,依旧无法及时送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手写书信的这一局限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至今,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推陈出新的电子产品,如移动电话以及互联网,使得通讯变得无比迅捷、方便。有了这样的便利选择,再让手写书信勉为其难地扮演曾经扮演过的角色,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于电子时代手写书信尤其是民间手写书信所面对的“厄运”,有人在其博客中说,有必要慎重地对待手写书信,留住它,或者追悼它。那么,该如何保护和留住民间手写书信呢?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博物馆自然会当仁不让地承担这一责任。
     再说博物馆对文化的守护者这一责任的认识和对“为将来收藏现在”这一理念的认识和把握。
     考察信息记载与传播的历史,可以看到,在历史变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用来记述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这些东西要么深埋地下,与世隔绝,要么化为灰烬或尘埃,最终都消失在寂静的历史长河当中。现在人们能够看到这些千百年前遗留下的竹简、木牍等通讯通信方式,跟博物馆及其他文物考古部门的努力密不可分。当历史遗留物从上流人士鉴赏和把玩的古董变成对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后,博物馆收藏这些历史遗物的责任就显得更加地重要起来。现在,建设博物馆并保护传统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通讯通信相关的文化遗存物的收藏,是博物馆和民间藏家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参与民间普通手写书信的收藏和保护,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样,是博物馆为实现“为将来收藏现在”这一理念而付诸的实际行动之一。
    博物馆收藏普通民间手写书信,既是电子时代的推动,也是博物馆深化其收藏理念的结果,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民间手写书信进入博物馆的意义
 
     在各种手写书信中,历史文化名人的信札由于含有反映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信息,是重要的文献和文物资料,很早以来就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所以一直是博物馆与民间收藏家搜集的焦点。那么,博物馆收藏普通民间手写书信意义又是什么呢?
     对此,我们可以有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民间手写书信进入博物馆,是保护这种信息传递载体的重要方式,能使博物馆这一文化机构展示信息传递史上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手写书信是证明和记载人类在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发展史上取得重大进步的重要实物,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取代传统手写书信的时候,博物馆收藏民间书信尤其是民间家书,对以后的研究与展示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第二,民间手写书信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社会史与平民史的重要史料,手写书信进入博物馆,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同时,它也是在历史研究方法论上从精英文化到平民史观转变的一个重要信息。有人指出:手写书信如家书“是亲人之间的秘密通信,是写给自己信得过的人看的,所以往往写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亲人之间的事情,这样的记述比很多其他史料的可信度要高的多”“家书记载的家庭琐事往往和那个时代的大事连在一起,当大事发生时,那些普通参与者同样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所以,普通书信的收藏不仅是保存史料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多视角观察历史事件、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真相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第三,书信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民间书信是普通百姓传递信息和情交流感的主要方式,收藏了民间书信,也即收藏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阅读书信,我们可以发现爱、思念、牵挂等人类美好的情感,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恨、不满与失落等。博物馆收藏的这些普通书信,无疑会为人们追忆自己的过去、溯寻人们在世事变迁后丢失的情感,提供不可忽视的帮助。
    或许当前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民间手写书信尤其是普通人之间来往书信进入博物馆这一事件的意义,但在它逐步消失,后来者只能在博物馆如看竹简木牍一般看到它时,博物馆收藏手写书信的意义才会更加深刻地被大家所认知和体会。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