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死而复生”
发布时间:2007-05-23
中国经济时报 2007年2月28日
2006年底,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张丁,与某报记者一起完成了一篇文章,实质上相当于这项公益事业的墓志铭。张丁说,准备以这篇文章的发表为标志“慷慨赴死”。
此前,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已经从十几人压缩到两三人,办公室从两间精简至一间,就算这一间,也欠了房东8个月房租。张丁每天中午去餐厅吃饭都提心吊胆的,生怕碰见房东。“房东挺宽容,是我们自己无脸见人家。”张丁说。
在资金困境面前,这项曾经轰动一时、一直在中国文化界持续着其巨大影响的公益事业生命力显得那样脆弱。
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2005年4月10日正式启动至今,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媒体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文化事件”之首,目前已征集到家书达四万余封,正式出版家书两辑。
整个活动规格不可谓不高,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出席项目启动仪式;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王世襄等46位国学大师、文化名人共同签署《抢救民间家书倡议书》;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上千家全国及地方媒体先后对此事做了深入报道;一段时间后,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两次批示,对该项目表示了高度重视。
毫无疑问,项目创意者、发起人、组委会秘书长和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的张丁,对于这些社会影响起着最直接和最显著的贡献。
为了做这件事,张丁主动辞去已经干了10年的中央电视台的采编工作,同时也舍弃了附着在这位央视资深记者、主编身上的不错的收入、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及人脉资源。
一年多时间里,在这项目上,张丁花光了先期筹集的15万元资金,以及家里所有积蓄,又东挪西借了数万元钱。一度完全靠其做教师的夫人挣工资养家。
在这常人难以理解的做法背后,张丁自称在精神上收获颇丰:
看来,小家书体现的是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几乎每一封家书都涵盖亲情、修身、文明、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许多家书通篇闪烁着追求真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光辉。另外,在中国家书的海洋中,书法、美术、邮政、包装、设计、唯美、创新等诸多艺术元素尽列其中。在电子化、网络化时代,传统家书的式微显而易见,也便愈显其弥足珍贵。“可以说,家书既是一项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醉心其间,学历史出身的张丁的确体会到了快感。但无论如何,任何事情的运转中毕竟需要最基本的资金保障,快感不能当饭吃。
为了让项目进行下去,张丁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了所有人脉资源,与各方探讨合作可能,无奈直到2006年底,没有任何好消息。无钱支付房租、人员基本工资、电话费;媒体记者来采访,没有最基本的接待能力,却常常是记者反过来请张丁的客;能借钱的途径全都用过,负债越来越多,却看不到任何转机。
转眼到了2007年元旦,新年应有新气象,而满腹宏图却无法施展,张丁感到无比悲凉。他最大的心事就是所钟爱的家书事业中途夭折,现实惟一的选择就是将所有捐赠来的家书找一单位尽可能妥善保存,然后自己另谋生路。
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应该专门营造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间家书的征集、保管、展览、宣传、编辑、出版等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新年伊始,在电话里,近乎绝望的张丁还在给一位朋友苦口婆心地描绘这项事业的前景,“但是,这一切很可能只是梦想了!”
但就在此后不几天,事情却突然有了戏剧性转折:2007年1月20日,是个星期六,张丁与他的朋友、《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聊天时,谈到准备携家书项目“慷慨赴死”。深谙此项目社会意义的高玉涛当即表示,杂志社愿意为项目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义务提供办公场所及人员工资。
在高玉涛的帮助和参与下,春节前,张丁展开了新一轮合作寻求。
“高校等企事业单位是我们的寻求对象。现在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有实力的、具有远见卓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我相信这个群体中,会有人站出来,热诚投资建设中国家书博物馆。此外,从国际和国内来看,高校办博物馆是一个优秀传统。比如,牛津大学创办了科学历史博物馆,哈佛大学营造了两所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创建了地质博物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创办了美术博物馆。目前我国高校有各种类博物馆100多座,正呈快速发展趋势。”
张丁说,哪家单位营造了中国家书博物馆,毫无疑问,她将风骚独领,优势尽占!与此同时,对于有眼光、愿意合作的单位而言,中国家书还可发展成一种产业。比如成立抢救中国民间家书专项基金,举办中国家书国际论坛,推出家书系列展览,出版家书系列图书,创办《家书》杂志,开办家书电视栏目,创作家书题材小说,拍摄家书题材影视剧等。
此文发稿前,张丁兴奋地打电话告诉记者,合作事宜取得明显进展,近期可望有好消息!
记者 陈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