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遗失的家书 (昆山日报)

发布时间:2006-06-15

                 昆山日报 2005-10-13    龚秋娟

    为了弘扬亲情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机构出面在《读者》杂志上刊登了“民间家书征集”的启事。
    看到这则消息,顿时我在脑海深处搜索着我早年的家书。往事如潮,我想起小学五年级时从练习簿上撕下一张纸,写下了我给在上海谋生的母亲的第一封信。我小心翼翼又毕恭毕敬地写上“亲爱的妈妈”,接着,我这个长女向她汇报我和弟妹学习的情况。那是封极简单极普通的报平安家信。信的结束学那语文课本上列宁写给战友的信的结尾,写上“致无尚崇高的敬礼!”然后折成燕尾状,交给一位在上海工作回昆探亲的母亲的朋友。那位端庄美丽的女医生笑着问我能看看吗?我小孩一个当然同意啦。她看到信的结尾处,哈哈一笑说:“那是那些革命家们的致词,你大可不必,以后只要祝母亲健康就可以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情景历历在目。想着那位阿姨在前几年已经作古,真是有隔世之感。
    那年月,母亲身在上海,心却系在家乡儿女的身上,她常在半夜下班时牵挂着儿女的冷暖饥饱,写来了一封又一封的家书。记得一封内容很特殊的信,她叮咛我:“如果有人要买童子尿,千万不可贪钱而出卖弟弟的小便,切记切记!那是要影响他的健康的。”我也知道那时的人都有迷信思想,就像鲁迅小说里写的:生痨病的人吃了人血馒头会好起来那般愚昧。
    依稀记得和父亲的通信比较晚,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工作了多年后,为父亲做了双鞋准备寄去。那是个干燥的冬季,家中正好有乡下亲戚送的年糕。我用包饼干用的油纸,包好那晒得干硬的糕,和鞋子一起寄了出去。那时通信时间较长,寄到贵州大约要七八天。我发出包裹二十多天才收到父亲那手漂亮的钢笔字回信,他非常激动,他说他八年没有吃到家乡又香又甜的猪油糯米糕了。那些充满深情的字眼把我的心搅得酸酸的,我潸然泪下。
    这些家书有母亲那焦虑的、担忧的、对子女充满殷切希望的情;有父亲那传统的、望子成龙的、对子女谆谆教导的、绵延不绝的爱。这些情和爱从父母那笔尖下源源地流到了家乡,流到了儿女的心房。
    虽然这些家书不知在何处,但它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所传承的亲情却伴随我们终生。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