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尺翰有大美 旧墨存余温(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01-17

2014年01月17日 星期五

◎ 张丁


    1894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深夜,台北长发客栈的一间客房里,一位中年人伏案疾书,洋洋五千言一挥而就,五更鼓响,掷笔长叹,长卷家书中包含着对远在大陆爱子的多少期待?1948年,两位孤居浙东乡下的老人突然收到了离家11年杳无音信的独子寄来的家书,四目相对信笺流下多少泪水?1996年,海峡对岸的一位抗战老兵用整整一张宣纸写成一封家书,寄给大陆亲人。展开信纸,视线所及,你仿佛听到他铿锵的心跳,足足8平方尺,毛笔楷书,带来的阅读震撼有多大?
    国人对于家书的普遍记忆,可能已经远在二十年前了。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
    ◎展览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2:00—4:30
    ◎展览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校内)
    ◎票价:免费

 
【策展者说】

家书反映社会家庭伦理

    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家书通信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代代相传,积累丰富,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文献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有些早期的家书文献和名人手迹,本身就是文物,同时,大量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通人的家书也开始进入档案和文物部门的视野。
    家书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同时,家书具有手机、网络等电子通信所不可代替的优点,比如真实性、留存性等档案特色;书法、情绪痕迹等个性化特征;当事人寄递、等待、收阅的享受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亟须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书从称呼、行文到祝颂、落款,都体现出较为严格的礼仪规范,是家庭伦理及社会伦理的直接反映。其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善恶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孝亲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通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有些家书中承载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抗战家书中的抵抗外侮、共赴国难,华侨家书中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两岸家书中的感恩诚信、血脉情深,都可以感受到爱国爱家等中国传统美德的力量。

家书还原被遗忘的历史

    一封家书见证一个时代的景象,是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各个时期五彩斑斓的家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如晋南农民张发戌关于第一次坐飞机的家书,虽然写的是他的个人感受,却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家书是重大事件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晋商韩荣章写于1900年的家书,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清代民间家书的样本,还充实了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
    家书内容的广泛性、真实性、情感性,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史料库。研究家书,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细节,而且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由于家书所涉及内容的丰富特质,它还会为文学、档案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打开新的视角。

家书是有生命的艺术品

    古往今来,信札就是文人收藏的重要品种,其中多数都是情真意切的家书,如王羲之的《中秋帖》、《平安帖》、《快雪时晴帖》,苏轼、米芾的《尺牍集》等。
    家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书法价值。中国家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书法史。家书是用美丽的中文方块字写在特制信笺上的作品,其书法和信笺的完美结合就是一幅艺术品。与有意写成的书法作品相比,家书里的书法更加率真和自然,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具有感染力,从而使家书成为有生命的书法作品。
    第二,邮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家书是集邮的母体。那些带着邮史信息的信封、邮戳和邮票早就成为收藏者的宠儿,其中各个时期经过实际寄递的家书就更加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已不仅关注封、片、戳,而且开始重视信瓤儿即书信的内容。
    第三,衍生价值。有些家书的笺纸用宣纸制成,印有名家书画,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如《十竹斋笺谱》、《北平笺谱》。有些笺纸带有特定时代、特定机构和写信人的印记,与家书内容相得益彰。明清以来,不少官宦、文人都有专门设计制作的信封、信纸,配上各具特色的印章,与家书一起,成为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我为什么要抢救家书

    九年前的一个冬日,在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狂潮的笼罩之下,我与家书结缘,家书也因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当时,我在央视做编导,上班途中偶然听到了一则新闻,说的是美国有一位年轻人与媒体合作征集美军战争家书,编写了相关图书且广受欢迎。听此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美国人征集家书,为什么我们不能?中国家书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方块汉字的表现力远比字母文字要丰富,但家书正在更新换代,现存家书慢慢变成无用的旧物,面临着丢失的境遇。一个大胆的计划浮现出来:收集中国家书,通过保管、整理、出版、研究、宣传来抢救家书遗产,传承家书文化。
    经过周密的筹备,计划很快变成现实。抢救民间家书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一个月内就有5000封家书从海内外汇集到北京,三个月超过一万封,两年达到4万封,最早的写于明末,最晚的写于2011年,时间跨度达四五百年。
    面对一封封“滚烫”的家书,倾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家书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渐展现出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字点燃了人们内心对日渐荒疏的亲情的渴望,在炎黄子孙中引发共鸣。工作已不能兼顾,我必须为今后的道路做出选择了,我决定离开已奋斗近十年的央视,全身心投入抢救家书的事业中。
    九年来,徜徉在家书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每天都有别样的风景和吸收不尽的营养,对家书价值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策展人)


【镇馆之宝】


 陈独秀信札: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俱珍

◎齐鹏飞

    [陈独秀、梁启超的信札是本次展览的镇馆之宝。2009年5月,嘉德春拍中的陈独秀、梁启超致胡适等信札曾引起轰动,后由人大校友出资,通过国家文物局行使优先购买权,最终交付人大博物馆收藏。]

    这批重要历史文献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俱珍,不可低估。
    首先,就这批重要历史文献的文物价值来看,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袖陈独秀的一生,经历复杂而曲折,跌宕起伏,颠沛流离,且身前身后毁誉不定,遗留下来的书信手稿并不多,且散落各地。而这批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由胡氏后人手中流出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经过专家反复鉴定和论证,确为原迹、真迹无疑,且数量集中,保存完好,字迹明晰,品相高,文本研究的价值突出。
    其次,就这批重要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来看,由于其内容涉及1920年《新青年》与发行商群益书社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办刊问题、1920年《新青年》编辑同仁思想分歧以及分裂问题、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问题、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问题等,是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史和中共建党史的重要历史文献,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重要历史文献。虽然,其中绝大部分书信手稿的内容已经多渠道地公布,并且国内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加以初步利用,但是,实事求是地讲,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于其史料价值的挖掘和利用还远远谈不上充分。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界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解放思想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之基础研究资料的不断挖掘和日益丰富,关于陈独秀的历史评价问题,大有经过拨乱反正回归历史本原的积极趋向,因而也就迎来了新一轮的“陈独秀研究热”。要将陈独秀研究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就必须有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研究资料,尤其是第一手的基础研究资料——陈独秀的所遗文本为支撑。陈独秀书信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学界已经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的陈独秀书信,仅仅是其一生浩繁的所写书信之一小部分,远远没有穷尽。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整体性地整理并公布“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将会对目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陈独秀书信之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

【记者观察】

家书中的温情之美

    家书之美,全因它承载着爱。
    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郑重封好,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在家书展中,每一页发黄的信纸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其中那两页被泪滴洇湿的信纸最令人难忘。
    在“青春留痕——六七十年代家书”部分,第一组展品是古画临摹大师冯忠莲与长子陈长年的家书。展出的信有四封,一封是陈长年写给冯忠莲的,三封是母亲写给儿子的。在儿子写给母亲的信上,有两片大面积的洇湿模糊了蓝色钢笔的笔迹。
    陈长年的讲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1960年3月4日,我从就读的北京矿业学院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主要是汇报了学习和思想情况,同时向母亲祝贺三八节。”当时,冯忠莲正在故宫博物院临摹《清明上河图》,工作异常繁重劳累。因丈夫早逝,她不仅要负担四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的生活学习费用,还要照顾家中两位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收到儿子寄来的家书,边读边落泪,将泪滴留在了信纸上,这封信也成为一对母子相互牵挂的见证。

                                                       文/本报记者 史祎

【家书原文】

长年:
    收到你的信正是3.8,我非常高兴。知道你还惦记妈妈。近来妈妈对你的照顾比较差,原因是工作太烦(繁)忙,因而身体不支,就容易急躁,所以对你的照顾也就差了。
    我现临摹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明年七一作为献礼。长一丈六尺五,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过紧。因此每天一分钟都不停地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回家就很想躺下了。有时你们回家我也很不耐烦,原因就是太累了,胸口出不来气,总想大声喊几下才好,可能还是心脏病。
    不管它,明年七一以后,我再好好医治一下身体吧!
    我们星期天也加班,星期六也回来很晚,所以也很难见到你们。几时有空我通知你们,或是你来电话也可,总机44461转修整组找荣宝斋冯同志即可。
    不写了,先给你寄15元。因为小爱来信也要钱买鞋买衣服,小龙小陈都要钱。其他12.5(元)饭费,过些日子再给你寄去。

    妈妈
    3.9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