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从“地球档案”到“平民历史”(深圳商报)
发布时间:2006-05-25
技术的进化导致人的某些退化。电脑取消了笔,汉字书法水平整体下降,一向传递亲情友情的书信都不大见得到了,以至需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出面发起“抢救民间家书工程”,征集百姓家书。……我们能做的,是从平民的角度记录当下的变化。无论如何,“地球档案”总是需要的,有意思的,“平民历史”的记录也就需要坚持下去。
从“地球档案”到“平民历史”
冠生 ——十九世纪,有一位想记录人类生活的法国人……
一百多年前,一位很有钱、也很有思想的法国人想做个事情:建立“地球档案”。
1896年,他创办了一个基金会,聘请了地理学家担任其“地球档案”的科学指导。同时,招募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提供资金,让他们周游世界,观察和领会人类的实际生活,记录下来,发回报告。据说当时设计和收集这样的报告也属创举,“领先于现代人类学和当代通讯实例”。
这位法国富翁的基本想法有二。一,“人类活动的多面观、操作形式和类型是肯定要消失的,不过是迟早而已”。在其消失之前作出记录,宜早不宜迟。二,“挑选国家杰出的知识分子和有道义感的、既年轻又已具有足够的成熟以能观察和了解的人来办”。
他嘱咐即将上路的年轻人“双眼睁开”,走出书本,“在众多的和迅速变化的事实面前,要绝对留神,慎用太草率的词句”。
他本人也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据记载,1908年11月到1909年3月,他作了一次世界巡游,也到了中国。在不断的游走中,他感慨书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说:“生活,是需要到生活的所在地去把握和领会。”
此前,1904年,世界第一种彩色照相法问世。他注意到用影像手段记录文化与历史的价值,结束世界巡游后立即着手。从1909年到1931年,他花钱收集了72000张彩色玻璃反转片和183000多米长的35毫米黑白活动影片。现在,我们可从中看到1912年中国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牌坊;1913年的爱尔兰人和他们的马车;1914年法国巴黎铁罐街上的一个家庭;1918年保加利亚梅尔尼克市唯一的街道……
有道义感、“双眼睁开”的年轻人从世界各地返回的时候,邀请了他们在各地认识的一些朋友同往法国。他们组成了一个“环球会社”。这是这位法国富翁创办的人类文化研究机构。该机构向“世界各国先进人士”发行研究通报,倡导不同民族间通过相互认识实现相互接受。
这位富翁后来破产了。塞纳河省收购了其包括“地球档案”在内的产业,保存了这笔文化财富。1986年,在离塞纳河畔不远的地方,建立了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阿尔伯?肯恩博物馆”,1990年投入使用。
胡适对平民历史极其尊重
五十年前,一个冬夜,一位不太有钱、很有学问和思想的中国人,和他的助手谈口述历史,“谈了一整晚”。谈得起劲时,他用薄纸蒙在地图上,勾画家乡地图。这位助手叫唐德刚。画图者,胡适。
胡适先生有“历史癖”。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来搞出名堂的口述历史,开始时他希望能“职业化一下”。当时,美国驻华记者RobertA.Button脱离新闻界后,利用福特基金会的研究经费,访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积稿数百页”后,到哥大的中国历史研究部做校订工作。其时,唐德刚也在该部做研究,两人脾性相投,很快热乎起来,引出唐氏记录胡适先生口述历史的一段佳话。哥大后来组织大规模的“中国口述历史计划”,乃至设立“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似都与此事相关。
张国焘是个名人,胡适更是“我的朋友”遍天下。RobertA.Button和唐德刚的合作,打的也是名人的主意。他从唐氏口中听说当时在纽约当“难民”的中国名人可谓“车载斗量”,大喜过望。不过,作为他们的目标人物首选的胡适先生,似乎对平民的生活及其历史更感兴趣。
胡适曾借着为族叔胡寄凡著《上海小志》一书作序大发感慨。他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两句话真是中国史学的大仇敌。自以为贤者的史家,专写朝代兴亡、君主立废、战争经年,而忽略平民历史,故一部《二十四史》的绝大部分只是废话而已”。各地方志也“往往有的是不正确的舆图,模糊的建置沿革,官样文章的田赋户口,连篇累牍的名宦列女。然而一地方的生活状态,经济来源,民族移徙,方音异态,风俗演变,教育状况,这些问题都不在寻常修志局的范围之中,……故汗牛充栋的省府县志都不能供给我们一些真正可信的文化史料。”
平和中庸到家的胡适,这么激烈地评价经典史书和官修方志,可见他对帝王将相和所谓大人物的轻蔑,也可见他对平民历史的尊重。在他眼里,《史记》里偶然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比楚汉战争重要得多,女人穿的鞋子“关系无数人民的生活状态,关系整个时代的文明性质”,是“刮刮叫的大事”。他表示,如果有工夫写自传,会用很大一章写自己家乡的社会背景,包括百姓生活。他曾从美国专门修书到家乡,询问那里辛亥革命以后的种种变化。
胡适赞赏“识其小”,看重平民历史,倡导小人物注意留史料,有深意,值得记取。
2000年,因为一项运动,所有的美国人都被浸泡在了自身的历史之河里
五年前,美国为进入新世纪做准备,专门设立了“白宫千年委员会”,筹划“千年庆祝活动”。其十多项计划中,包括“国家档案保护计划”和“挽救美国宝贵财富”行动。国家档案保护计划的目的是,确保诸如《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等美国的珍贵文献文本安然留存到下一个千年。“挽救美国宝贵财富”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民性的搜集民间物质史料和汇集口述历史。
在美国历史里,2000年是“联邦政府一些最重要的里程碑的年份——总统进驻白宫200周年,国会在国会山召开第一次会议200周年和国会图书馆创建200周年”。白宫千年委员会表示,千年计划将给全国提供学习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机会。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邀请所有的美国人”参与其中。
一项被称为“我的历史就是美国历史”的活动在全美国展开。为此,专门出版发行了这项活动的指南读本。
众多年轻人一本正经地访问他们的父母、祖辈、曾祖辈亲属,听他们讲南北战争、西部拓荒、“一战”、“二战”、“越战”、“冷战”、罗斯福新政、大萧条、股市、赌场……中小学生拿起了录音机、笔记本,记录祖父祖母的经历和自己身边的故事,还钻进自家阁楼,搜寻地契、勋章、军装、税票、书信、日记、请贴、证件、发黄的照片、变脆的报纸、裂纹的唱片、生锈的农具……
所有这些,都将被细心地、充满兴致地整理、归类、汇集、登记,有的编辑出版,有的上柜展示,有的入库收存,并随其与生活的联系,分别进入国立、州立、市立及社区、乡镇的图书、档案、资料、展览机构等。一时间,所有的美国人都被浸泡在了自身的历史之河里,嬉戏、漂浮、冲浪、沐浴、畅游、潜水、测深、打捞……
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里,人们是如此地富有历史感,是那么认真、虔敬地梳理着过往的事情,理解着其中的意义,强化着内心的自尊。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在“白宫千年庆祝活动”的一次演讲时说:“这些活动的每一项都为公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了解我国的历史,牢记她,甚至帮助去塑造她。每一项都是一个提示: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我们个人历史的一部分。”
“平民历史”的纪录在东方传来回响
五个月前,有两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一本是《100年的新窑子》,海南出版社出版;一本是《我最宝贵的》,三联书店出版。一南一北,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了忠实记录平民生活的书,皆以图片见长。那位叫做阿尔伯?肯恩的法国富翁要是能看见这两本书,肯定高兴。一个西方人的想法,丢进历史,百年之后,从东方传来回响。
新窑子是陕北山高皇帝远的一个穷村名字。第一个村民落户的时候,比肯恩来中国早不了几年。村里人开荒种地,婚嫁繁衍,生老病死,忽忽百年,不为外界所知。直到一位北京摄影师走进村子,并在其后八年里数十次的往返,使我们看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影像。肯恩当年期望记录下来的,无非是某地生活在历史瞬间上的一个切片。《100年的新窑子》则将一个个瞬间连接成了有纵深感的历史过程。它令人信服地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村民的历史都是新窑子历史的一部分。
《我最宝贵的》一书,来自同名的一项社会调查活动。举办这项活动的香港乐施会和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先后发动了130000名中学生,利用假期、旅游的机会,带着相机、笔、眼睛、善意,去和外地的、外国的陌生人接触、沟通、交流,记录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寻常,普通,却能有效提高每个有心读者生活中的快乐指数。这本书在韬奋图书中心连续热销、上榜,说明它触动了不少读者的心。
活动的组织者认为,如今青少年生活的面很单一,接受的文化、听到的声音、形成的价值观,同而不和。如果让他们就这样走向世界,他们将无法理解不同文化,无法学会平等、尊重地与不同国家、地域、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人和睦相处。他们是在这样的考虑下试探性地组织这项活动。
阿尔伯 ? 肯恩如能知道这些,高兴之余怕是要皱眉。相隔百年,同做一事。技术手段已是云泥之别,文化心态和观念上却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肯恩只强调现代化会取消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没有讲民族文化个性的丰富也面临威胁。如今年轻人不仅整体上仍然隔膜于不同文化的真实生活,就连本土文化的丰富性也缺乏体验了。大量生活在“生活所在地”的人对生活本身已经无所用心。技术的进化导致人的某些退化。电脑取消了笔,汉字书法水平整体下降,一向传递亲情友情的书信都不大见得到了,以至需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出面发起“抢救民间家书工程”,征集百姓家书。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人类这个种群如今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真说不好。这个问题,留给后人吧。我们能做的,是从平民的角度记录当下的变化。无论任何,“地球档案”总是需要的,有意思的,“平民历史”的记录也就需要坚持下去。(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