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发布时间:2012-05-28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书评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2012年2月27日第4版    作者:马雪飏
 

  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编著的《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收录了从建党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近百封家书,从优秀共产党员的家书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光辉历程。《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选取了部分优秀共产党员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家书,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共建党至今发展的完整历程。上至中共著名革命将领,下至默默无闻的戍边战士,家书的作者遍及社会各界,在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历程的同时,又强调了各族各界中华儿女的建设豪情和爱国精神,于家书中见中华民族精神,时刻警示人们不忘革命年代的吃苦精神和民族精神,启迪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俗话说:“家书抵万金。”家书作为集历史、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等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载体,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绵延发展了三千多年的传统家书,在媒介革命的冲击下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现今高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人们之间的联系早已被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等等代替,远隔千里的家人更是可以通过视频会话实现彼此的联系,家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甚至连信纸业都受到了牵连。家书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的反映,体现着写信人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思想。阅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时,可以发现写信人在家书中往往倾向于用方言来描述经历,或者是用很多口语化的语言来陈述事实,处处体现着写信人对家人的热忱、亲切的关怀,例如在农运大王竺清旦寄给两个女儿的信里写到“日记做了么,下个月寄到德国来给我看”这句话,就是典型的例子。家书作为我国人民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虽然在现代社会面临地位下降的困境,但是作为一种传递亲人之间情感的通信形式,则是人们心中不可取代的情感纽带。
  《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收录了从建党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家书,分为“峥嵘岁月———为了心中的理想”、“建设豪情———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改革心声———亲历伟大变革”三个部分,作者身份从中共著名将领到普通平民百姓,从知识分子到农运大王,涉及社会各界人士。虽然收集特定知名人士的家书能深刻反映著名人物的人事、家事、情事,例如《曾国潘家书》就是单纯收录清代名臣曾国潘的家书,通过家书反映一代名臣的为人处事之道,广为读者喜爱。但是,家书的作者未必是单一的、知名的,多领域的、普通的家书作者往往更能在家书中体现寻常百姓的为人处事之道。例如《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中的《杨进群教子育兵的故事》这封家书,老党员杨进群就教导戍守边疆的儿子“当兵不是为了打仗,但是为了准备打仗”,“失败未必豪杰,跌倒爬起从头来。失败教训要总结,不信成功花不开”,“一个人活得有愿望、有目标是好的,但要量力而行”等等。同样是家书,在教育世人知识、品德方面,《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从大处立意、从小处着眼,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寻常百姓朴实而又深刻的家书中。
  家书本是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反映,在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中反映人物特征是家书的一个重要功能,红色家书更是担此重任。对于中共重要人物的研究,家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这部分人物的身份、地位在中共历史上极具重要性,家书中流露出的战时谋略、情感寄托就烘托了人物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例如《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中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三天写的家书,不仅表达了左权对女儿北北的养育方法“小孩子极需人照顾”,也有对战时状况的描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等等。左权英年早逝,留下的家书为数不多,而这封短暂的家书中字字情真意切、感慨万分,活生生地再现了左权壮烈殉国前的复杂心情。红色家书作为研究党史人物的一种史料,能直接反映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对于党史人物研究的深入开展极具价值。
  从编撰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只单纯向读者呈现家书,那么家书中的生僻字眼、方言用语将是晦涩难解的。《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不仅立足于收录优秀共产党员的家书,还悉心编著了每封家书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相关人事的后续、晦涩难懂语句说明等等,这就为读者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红色家书以及发掘红色家书的价值提供了可能。在《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中,几乎每封家书都包含作者家乡的方言,例如《丝绸家书倾诉战乱之苦》中的“白相”就是上海、苏州一带的方言,中国人民大学家书编著中心的编著人员在注释中注明“白相,上海、苏州一带方言,是玩乐的意思”,避免了读者在阅读家书时的困惑。此外,编者还对部分涉及众多复杂人物关系的家书做了人物关系梳理,并在注释中标明,这为通过家书研究党史人物的家事与人事提供了便利,推动着家书文化的普及发展。
  革命岁月路漫漫已经走过,革命精神在新时期仍需发扬光大。红色家书作为反映优秀共产党员优良品质和崇高道德的载体,值得珍藏和研究。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红色家书,更重要的是能透过红色家书,看到家书背后的故事,发掘家书的价值所在,让红色家书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