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文章/

张丁 抢救家书的人(半岛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1-09-21

2011年09月09日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记者 秦绪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曾是亲人间遥寄相思、沟通信息的唯一纽带。但随着电话 、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 。正因如此,那些蕴含着脉脉深情、带着悠悠墨香的信札,更加显得弥足珍贵。2005年,费孝通、季羡林、王世襄、任继愈等文化大师和文学泰斗发出了“抢救民家家书”的倡议。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张丁先生凭着对家书的兴趣,成为抢救民间家书第一人。

  放弃央视编导工作,专心抢救家书

  现在,张丁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而他之前的身份是中央电视台的编导。2005年,他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的活动,一晃6年过去。这6年里,张丁没有了在央视的风光和满意的收入,有的只是清苦和成摞的来信。

  2006年年底,对张丁来说是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每每看到妻子略带埋怨的眼神,张丁的心都不由得一阵抽紧:“现在想起来觉得挺对不住妻子的,女人都以有一个事业成功的丈夫为傲,可我当时却什么也给不了,就连正式的、能向别人提起的‘工作’都没有。”但张丁不后悔,他说“中国自古有那么丰富的书信文化,抢救民间家书,就是为我们保留一段带有温度的民间记忆。”

  从2005年4月11日张丁收到第一封民间捐赠的家书起,张丁带领的小组已经收到了四万多封信件,甚至有耄耋之年的老者坐着火车,不远千里送来一个家族从明清两代直至上世纪初一直保存的家书。

  如今,张丁已经从来信中整理出版了《民间家书》《抗战家书》《红色家书》等多部作品,征集家书的工作有了成果。

  今年6月份,张丁还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大会给张丁的颁奖词是:六年奔波艰辛路,六部家书文化集;四万余封家书流淌着多少故事,饱含着多少动人情怀。为了抢救中国民间家书,他毅然舍弃了职位和名利,个人投资数十万元,征集到来自海内外的各类家书,创办了中国首个家书历史陈列和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把行将远去的名人和普通百姓的家书作为文化来研究,作为文物建立博物馆进行展示。他用自己的感受理解文化遗产,他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家书文化。

  提笔吧,别让家书成为历史

  “家书是表达情感、寄托情思的最好方式,”张丁在接受采访时说,“早在2200年前,就有了写在木牍上的家书,而清朝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写了《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专门谈他教育儿子的目的。唐代诗人的古诗《秋思》则将诗人的思乡情写得明明白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家书都让我们与亲人心贴心,情牵情。虽然现在有了电话、手机、电脑等方便的交流工具,但这些便利的电子工具似乎把人们之间的感情隔断了。“读书信的感觉和看短信是不一样的,父母收到一封信的激动贯穿在收信、拆信、读信的过程中,之后还要反复读,收藏起来,这些是打个电话办不到的。”张丁说,自己有个叛逆期的女儿,他就用信与女儿沟通。

  “电话和互联网闯进我们的生活,传统家书逐渐淡出。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连家书为何物都不知道,难道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就这样悄然消亡了吗?”

  中秋佳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张丁倡议读者,如果不能回家团聚,那就提笔给家中父母认认真真写上一封信,因为这是给父母的最好的礼物。

  在采访的最后,张丁想对青岛的读者说,如果愿意将家书寄给“民间家书抢救组委会”,可以与他联系,也可以拨打电话(010—62512864)联系咨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