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春秋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春秋/

当一个幸福的邮差

发布时间:2015-12-21

当一个幸福的邮差
作者:张靖

    每次从地铁建国门站出来,走过那个挺立的绿色邮箱时,我就在想:这里面还有信吗?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纸笔信封邮票在写信寄信?这么长时间,我怎么从未碰见邮递员开启邮筒的门取出信件呢?
    的确,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电子邮件取代了过去传统信件,快递员队伍甚至远远超过了邮递员队伍,而今,微信、qq聊天等社交平台即时传递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又取代了电邮,科技让生活变化太快。
    我刚到北京上学的时候,写信,几乎是与家里人交流的主要途径。第一个月到山西临汾军训,每天下午训练回来,最最盼望的就是能有家里的来信,同学的来信,如果里面再有照片就更激动了。
    那时候,我周围的很多人喜欢积攒邮票,小小一方带齿的邮票,漂亮精美,不仅具有收藏价值,甚至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故事。
如今,好像集邮的人少了,邮票赋予的历史价值似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在下降。
    小时候,我很羡慕镇上邮局的邮递员,骑着公家的绿色自行车,穿着绿色制服,哼着小曲,每天镇上乡里走走转转一大圈,总是给别人带来新的消息,带来希望盼望,甚至还带来令人惊喜的汇款单。
    那时候,邮局是国营的,邮政是垄断的,没有现在红火的快递业务和发达的物流产业竞争,当一个公家的邮差,其实是蛮幸福的。
今天的快递员,虽说挣的都比公家的邮差多,但确实是很辛苦。年底年初,更是如此。
    北京交通太堵,无论是公家的邮递员,还是民营的快递员,几乎都是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否则谈不上快递快邮。
    北京城区很大,邮局进了小区,邮筒遍布街头。只是,北京的邮筒,太没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品味了。去过伦敦的人都发现,伦敦街头的红色邮筒,和红色电话亭、黑色的出租车并称为伦敦三大景。
    有时候我想,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人们通信和通讯的方式,但是往往留不住过往的记忆。唯有传统的手段,传统的形态,看似落后和不便,却能带来甜美的回忆。
    就像那枚邮票,那个邮筒,那骑自行车的幸福的邮差。
    如同那首歌里唱的,
    “你是一封信,我是邮差,
    最后一双脚,惹尽尘埃……”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