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抗战时流亡途中写就的家书
发布时间:2006-08-23
【卢百强自述家书故事】
这是一封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距今已61年了。信的落款处的“父”,即我的祖父卢明璇;抬头的称谓“杰儿”,即我的父亲卢达杰。
我的祖父卢明璇,字玉衡,江西吉安卢家州人。少年时代即被我曾祖父送往湖南衡阳族人新开的典当铺做学徒。因勤奋好学,办事干练,在商号渐有发展。1928年至1934年,与他人合资开办“广利”钱庄,并独资开办一家鞋店,同时应族人之聘担任“集益”钱庄经理,遂渐在商号里崭露头角,先后出任衡阳县商会委员、商委、副会长。1935年,与友人集资创办“协成”营造公司,任总经理。该公司曾承包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桥涵工程。
1944年4月,日寇坂垣兵团大举进犯衡阳。衡阳守军在卫戍司令方先觉将军率领下奋起反击。衡阳保卫战持续49天,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衡阳沦陷。沦陷前夕,时在衡阳交通银行任职的父亲将随银行部分职工撤离,遂劝祖父同行,以避兵乱。殊料祖父安土重迁,又心存侥幸,竟不愿与父亲同行,执意独自留守衡阳。父亲苦劝无效,只好随交行员工先期撤离,及至战事后期,眼看衡阳难以固守,祖父又与同乡结伴西撤,欲往桂林寻我父亲。殊料交行原拟西撤桂林,后因故改变路线,经湘、粤、赣等地辗转数月,最终抵达安徽屯溪。因此,祖父此行自然是南辕北辙,无法找到父亲的了。天不遂愿,祸不单行,没想到更大的灾难降临到祖父的身上。逃亡途中,他不幸遭遇日寇,为其所俘并被迫当了挑夫。祖父一介文弱商人,体衰年迈,手无缚鸡之力,哪能经受住这般蹂躏?所幸不久他乘隙逃出敌人的魔爪,后几经辗转,备尝艰辛,于1944年抵达广西阳朔的一个叫福利市的小镇。此时的祖父饥寒交迫,孤苦伶仃,远埋家乡,云山隔断;“一家五口,各别一方”,“生死难以探听”,凡此种种,令其“愁肠百结”,“实堪痛心”,“午夜静思,目不交睫”。身处绝境之中的祖父为了早日返乡,与亲人团聚,遂于抵达福利市的当日,写下了这封求助的家书。然而当时正值战乱,邮路不通,直至抗战胜利后,这封家书才经由衡阳交通银行投递到已在屯溪交通银行任职的父亲手中。之后,父亲又接到一位周姓同乡的来信,方才得知祖父寄出这封信不久,又离开福利市流落到柳州,后因身患疟疾,缺医无药,不幸病故,被周某等同乡安葬于柳州示范农场。
61年过去了,如今面对这封依然保存完好、字字流血、句句流泪的祖父绝笔,我仿佛回到了那令人不堪回首的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国愁家恨不禁涌上心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值此抗日战争胜利60年之际,重读这封弥足珍贵的家书,更是百感交集,心绪难平。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当永远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不能忘记抗日先辈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永远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治理箴言。我们后代子孙只有发奋图强,振兴中华,才能让异族侵略、生灵涂炭的民族悲剧永远不在上演,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的宏图大业。
家书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