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血与火的记忆
发布时间:2006-05-25
“乱世做人,简直不是人,过到哪里就算,也忧急不了许多;‘死’是人所怕的,到了死,甚么都丢了,倒也干脆;我的病生在破家失业的时候,就是该死!”这是68年前上海市的一位小学教员姚稚鲁在家书里说的话。
依次为:姚稚鲁,摄于20世纪30年代 姚稚鲁妻子马芳珍及女儿慰瑾(右)、亚瑾(中)摄于1938年上海 |
说完这话大约一个多月以后,年仅37岁的姚稚鲁就在忧愤交加中去世,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姚稚鲁先生奔波逃难时先后寄给家里的书信有10余封,这批家书纸张大小、质地不一,有的用钢笔,有的用毛笔和铅笔写成,可见作者当时处境的艰难。然而,它真实记录了一位失去家园的难民辗转流徙、悲凉无助的人生轨迹。
这里展示的是姚稚鲁先生在流浪途中写给年仅5岁的女儿慰瑾的3封家书,通篇贯穿着醇厚的父爱和亲情。其他写给妻子的家书详见本网“爱情家书”部分。
这批家书背后的故事参见民间家书第一辑《家书抵万金》一书(新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家书捐赠者姚慰瑾,系写信人姚稚鲁先生长女,1933年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后在航天系统从事管理工作。
家书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