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博览/ 亲子家书/

陈衡哲晚年

发布时间:2008-03-03

    陈衡哲说,她吃包子的习惯是钱钟书和杨绛培养起来的,以前钱钟书和杨绛每次来拜访他们,都要带来一份用毛巾包裹还散发着热气的鸡肉包子。

【家书原文】
宁宁、曾曾、庆庆诸侄如见:
    你们三人的来信(宁宁自广州,曾曾自湖南,庆庆自四川)都已分别收到了。甚为高兴。我曾几次想提笔写信答复,都因下班之后十分疲乏,未能如愿。这两天体力稍好一点,写封信给你们,就合写一封了。一则内容反正是差不多的,二则可以节约一点力气。回家来虽然一人独处,琐事也还是不少呢。想你们必能见谅。请宁宁看过之后带给曾曾、庆庆,或转去一阅。
    听到金华、广东一带的情形很感意外。尤其广州是外贸重地,竟会月饼也加限制,可以想见一般。可惜在上海时没有给宁宁买些月饼带去,上海的供应至今还维持原样。就是鸡蛋很难买。听说以后可能按户配给。我希望每月能几只让三娘她吃到就行。人活了这样老,不该还尽缺这缺那,不是吗?
    庆庆的来信我看了很高兴,虽未见过面,但是信写得很亲热,就像见过的一样。你的疲乏和挤车子我都有同感,有时也觉挤不动。但上海车子比重庆总要好多了。你的工作很好,空下来尽量找书看,总有好处的。曾曾的工作也是累,希望你们很好注意休息和健康!
   都孃孃曾于今年二月回国观光一次,在上海住了四天就去北京。然后飞回美国,匆匆也未与宁宁多聊这件事。安叔叔申请已经二、三年了,护照早已拿到,就是这边不批准,据说因为等待回国的人太多,也没有什么办法,听其自然吧!
    三娘姆她已基本恢复,宁宁看到了,望曾曾、庆庆放心。年纪太大,病一场又衰败一些而已,也无办法。三娘姆在牵挂要一点维生素B2,不知宁宁在广州能弄到否?如果没有办法弄到,请来信告诉她。
    我的生活如常地过,工作上比较顺利,也带给我不少愉快。只是身体比以前更差一些罢了,我的结核症已早加控制,现在是总的体亏,也不特别去注意或者治疗,往往工作一忙也就忘掉不舒服了。我原是极重感情之人,而今转过来以理智对待一切,不莽撞地做出于人不利的事,力求在各方面尽量尽到责任。请不要挂念我。
    我们的外婆身体如何,感谢她老人家的问候,请代三娘姆及我问候,请安。
    秋秋近况如何,也在念中,这次不另写了,这信一起看吧!
祝好


以书
1974、10、5

宁侄如见:
    广州来信早已收到,今日又接到返渝之后的来信,甚为欣慰。写给三娘姆的信都一一念我讲给她听了,望放心。    上次耿文志寄来虾米一小包,亦早收到,我当时因不曾听你提过此事,三娘姆也说不知道,一时不能决定如何处理。后来见到四姨婆,她说与你有信在先,因此便转交与她了。想来她必已有答复给你。三娘姆听说白木耳即将带来,显出高兴,她认为这是很好的白木耳了。她说,不久以前托人写了封信给你,想已收到,等收到木耳后再告诉你。老人家近来一切尚好,望你们兄妹不必挂记。
    这几天想来真是你们几兄弟在渝大团圆之日,不知大家身体可都好,生活如何安排,有空可以摆点听听。请代我问大家好。
    我自己工作近来忙碌为旧,工展任务结束之后,还须下厂劳动半月,但领导上认为我身体不好,就调回学校,没有让我去劳动。返校半月以来翻译了一个小剧本,是外面正在上演的木偶剧本,不知是否准备送往国外演出,接下来又修改了另一份很长的译稿,总之工作上还比较如意,可惜身体跟不上去,我因看到有些人无病呻吟叫的太响,就偏不请假,工作上有点趣也是这样做的理由,但心脏在出问题,近来经常跳的极速,不知你们妈妈从前也是如此吗?好在我的精神还能支持,一切暂时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今日来在思索一事,此事办成可能不大,但不妨与你谈谈。现在此地情况,你是看在眼睛里的,三娘姆年高,随时可能生病(今年夏天一场病症搞的我忙累交加,见面时未及谈起),我自己又是虚弱得很,家中十分缺少一个壮丁,可以凡事有个商量,或是在急难时助我一臂之力(三娘姆心理上迷信几个人,但他们实际上起了多少作用,我是不愿多谈的)。我们在想,不知你或庆庆有无可能调一个人来上海,或上海郊区工作,既是任家的人,调在我们身边也很自然,今后可以就在南方成家立业。曾曾对我们也很亲切,但他已经成家,不久必将有小娃娃,以我们清静惯了的,恐怕还是得你们弟兄二人着手为宜。任何事我喜欢实话,望大家不加见怪。当然此事极为难办,我曾在市革会统战组随口提过一句,那里有位女同志与我已经较熟,她说很难,但不妨打一报告上去试试,但首先只能照顾直系亲属。万一真的要办此事,“直系”也不过是个提法的问题吧了。现在与你随意先聊到此,也不知你们想法如何,千万不要勉强,如能调来一人,当然阵容可以强大得多,如调不来,日子也还是这样过。可把你的看法有空随便摆点给我。
今天先写到此,祝你们兄妹
安好!
三娘姆嘱问好
 


以书
1974.11.9

【家书背景】
    上面两封家书均写于“文革”期间,从其中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物资极其匮乏。“尤其广州是外贸重地,竟会月饼也加限制,可以想见一般。可惜在上海时没有给宁宁买些月饼带去,上海的供应至今还维持原样,就是鸡蛋很难买。听说以后可能按户配给,我希望每月能几只让三娘她吃到就行。”就连月饼、鸡蛋等寻常之物尚且供应不畅,需要凭票供应,更何况维生素B2这样的药品了。陈衡哲需要的一点维生素B2,还是侄孙任尔宁从广州开后门买来的。当时国内的生活困难,国外亦多少知道一些情况。1966年,陈衡哲曾让任尔宁带走了许多沙丁鱼罐头和午餐肉罐头。据陈衡哲讲,这些罐头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于1961年寄给任鸿隽的,当时寄了满满两大箱,陈衡哲分送给上海的朋友后,还剩了一些。虽然已有好几年,但其质量仍然保持如初。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虽然陈衡哲对政治历史一直非常关心,但在“文革”期间,她从来不看报纸,不收听新闻,认为这些东西“千篇一律、毫无论调”,只于每天下午五点半准时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然而,她    从来没有放弃对于拨乱反正的期望,常常对侄孙任尔宁说:“这些都是暂时的,会过去的,绝不会长久。”
    任尔宁是任百鹏的第三子,即这封家书中提到的“宁宁”。 “曾曾”即任百鹏长子任念曾,“庆庆”即任百鹏次子任尔庆。任百鹏去世以后,几个子女分别由亲戚代为抚养。其中,任鸿隽和陈衡哲是任尔宁的直接抚养人,任尔宁从小到大的生活费等,都是由任鸿隽和陈衡哲负担的。因此,任尔宁与任鸿隽和陈衡哲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特别是从“文革”爆发以后直至陈衡哲去世,任尔宁每年都要利用春节或元旦等节日加上探亲假,到上海探望陈衡哲,往往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替陈衡哲家里做些修修补补,或者搬动家具、整理书籍资料之类的事情。
    1974年在一次整理书籍资料时,陈衡哲把一套任鸿隽珍藏的线装本《韩昌黎全集》送给了任尔宁,并要求任尔宁通读全书。又特意将一叠王羲之字帖送给了任尔宁,希望他练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任尔宁才知道,这套王羲之字帖不是普通之物,而是著名的《淳化阁帖》的一个少见的版本。这套《淳化阁帖》现在被称为“任氏本”,已经引起书法界和文物界专家学者的关注。
    在上海期间,任尔宁每天早上都要骑着自行车,到淮海路给陈衡哲买包子。一般是买三个,任尔宁自己吃两个,陈衡哲吃一个,但她只吃皮不吃馅。陈衡哲告诉任尔宁,她吃包子的习惯是钱钟书和杨绛培养起来的,以前钱钟书和杨绛每次来拜访他们,都要带来一份用毛巾包裹还散发着热气的鸡肉包子。
    “文革”期间,任以书虽然仍在国内与陈衡哲居住在一起,但由于受到抄家等运动的影响,以及丈夫去世的巨大刺激,精神状态很不好,情绪极为悲观,往往一个人关在屋内,不太过问世事。这封家书一开始,她就讲述了自己的状况,“我曾几次想提笔写信答复,都因下班之后十分疲乏,未能如愿。这两天体力稍好一点,写封信给你们,就合写一封了。一则内容反正是差不多的,二则可以节约一点力气。回家来虽然一人独处,琐事也还是不少呢。”所幸的是,在陈衡哲去世前,身边一直有个叫“陆妈”的保姆尽心尽力地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任以书的丈夫程述铭是一位卓有才华的天文学家,性格乐观豁达,原在北京天文台工作。后来为了方便照顾陈衡哲,与任以书结婚不久就调到了上海天文台。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江青集团炮制了所谓的“梅花党”事件。因为程述铭知道江青的底细(其大嫂是当时著名的电影演员上官云珠),因此江青集团趁机诬陷其为林彪同伙,与上海天文台台长李珩等一起被列入“梅花党”中,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在程述铭被囚禁期间,任以书突然接到有关单位通知:丈夫畏罪自杀,触电身亡!任以书一直不愿接受丈夫已经离开的事实,精神受到极大打击。
    “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在任以书离开大陆前往美国定居之前,程述铭得以平反昭雪。
    任尔宁当年在上海,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替陈衡哲送信。1966年,陈衡哲眼睛还稍好。一天,她要任尔宁到邮局去寄一封信,边说边要贴邮票,任尔宁一看收信人是罗玉君,即《红与黑》的翻译者、上海天文台台长李珩的夫人,收信地址离陈衡哲寓所所在地太原路只隔了一条街,他立即阻止了陈衡哲贴邮票,说:“我送去吧。”陈衡哲笑了笑:“你为我节约钱呀!”就将信交给了任尔宁。从这以后,每年到上海,陈衡哲都要任尔宁给她送一些信。
    陈衡哲晚年除了几个至交老友以外,几乎不与外界接触。但她晚年的生活非常有规律,80多岁了思维仍然非常清晰,经常对任尔宁讲,自己还能背诵一两千首唐诗和宋词。由于任以书的沉默,陈衡哲往往在任尔宁到来以后特别健谈,经常在侄孙面前谈古论今。兴趣来时,她常常会用浓郁的湖南腔十分流畅地接连背上几首古诗词,颇有几分自得。
    1966年3月底,是任尔宁第一次同大哥任念曾到上海陪伴陈衡哲。时有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先生前来拜访。张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任鸿隽在日本期间,曾与他一起战斗,任鸿隽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手中购买的武器,就是通过他带到其他同盟会会员手中的。当时陈衡哲正在楼上卧室烫脚,她绝不愿因为任何人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律,于是叫张奚若在楼下会客厅等着。这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当然,老朋友之间是不拘小节的,张奚若并没有生气。
1976年1月7日,陈衡哲因心力衰竭在上海去逝,享年86岁。“那时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眼睛也差不多完全失明了” 。
    陈衡哲去世时,任以书并没有通知任尔宁,但上海的报刊发布了消息,任尔宁从《文汇报》上看到消息后,急去信询问任以书,任以书回信说,她当时已接近崩溃,所以没有通知任何外地的亲戚,简单处理了陈衡哲的后事。
    任尔宁没有想到,1975年与陈衡哲一别,竟是永诀。


家书原件: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