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家书博览/ 两岸家书/

两岸同根骨肉亲,一封家书寄深情

发布时间:2007-11-23

【家书原文】

大哥大嫂:

你们好

前些天连战先生来访期间曾去一信,开头一句是:春天来了。的的确确,由于连、宋先生的率团来访,给大陆带来浓郁的春的气息,长街短巷的老幼男女都在热烈兴奋地议论着,一下子将两岸人民拉近了许多许多。连、宋二位每到一处寻根问祖,每每饱含激情地提到本是同根生,两岸一家亲,深深打动了大陆人民的心灵。正如宋楚瑜先生所说:心灵通一通百通。这些天我一直处于兴奋激动之中,我想你会再加个“更”字。连战先生演讲的北京大学亦是你的母校,而他们参访的南京,也是你曾经供职的地方,而且和他们一样是从那里离开大陆去台湾的。往事如烟,能不使您动情吗?

两岸同祖同根无处不在,用不着故意寻找。我去台湾时对此感触最深。比如你以前的居住地叫承德路,现在的住址叫建中街,这地名令我倍感亲切,和大陆没什么不同啊。晚饭后我们在客厅看电视,哥三个一致最喜欢的是京剧“大探二”(大保国、探阴山、二进宫)“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打着拍节欣赏它的唱腔,品着台湾名茶,嗑着大陆瓜籽议论着它的历史故事。此情此景不是也反映着更深层的内涵吗?

你和子侄们领我参观了许多地方,其中包括几座名校。台湾大学校园风景如画,校舍也很壮观,校门却是简朴得出人意外的民族式建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回味思索,我和弟弟特意在门前合影留念。文化大学座落在著名的风景区的山崖里,那山是以我国古代文化名人王阳明命名的。那天,侄儿驾车送我去拜访一位有一面之缘的朋友金荣华教授。他曾在上世纪80年代来承德参加1次关于民间文学的研讨会。再次见面开怀畅谈,他对承德的文化、旅游印象见解深刻独到,我归来后写了一篇《台湾学者谈承德》发表在《中国旅游报》和《承德日报》,后又寄给他拙作《台湾纪游》,他回赠一册自著的关于台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专著。如今转眼又10年了。当年先生来函说:“直航期近,希望能再来”,我也曾邀他再来承德,他也欣然答应。而今直航仍未现,他也没再来,我也没再去。遗憾之余,只好请您代致一声问候:金先生,您好?

那天,我陪您去医院,顺便去一个小公园,却意外得到个惊喜。那里有一座碑,是1989年海峡解冻不久,两岸文化界名人为纪念北宋一位政治家、文学家的千年寿辰而立,名“范仲淹忧乐碑”。主立人是“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国际文化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蒋纬国、副主任委员范光陵。同立人除岛内知名人士外,还有大陆文化界名人谢冰心、梅葆久、游本昌等。碑文由范光陵博士撰写,当年已90高龄的范仲淹后嗣范苑声先生手书。文词精炼、情真意切,篇幅甚短却感人至深,因之事隔多年仍记忆犹新:

“千年一仲淹,难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旨哉。况天下滔滔,志士悲情。今海峡首度通话,共庆范公千岁,两岸一心,国际倾心,分合有兆。乃移大陆石来台铭之,毋忘文化同根,忧乐同源也。诗曰:

千年一范  海清石灿

先忧后乐  永结两岸

当时我伫立碑前,思绪万千,归来写了篇游记散文记叙万一。其实,类似的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记得您回乡探亲时,曾指着您的母校丰润县车轴山中学校内的建筑向我们介绍我们民族传统的建筑艺术。见到家乡的还乡河时,您更给我们讲了一段有关它的震撼人心的历史。你说:此河原名氵更水,当年金兵破汴京,虏徽、钦二帝北去,曾囚在我村邻近的沙岩寺。徽宗见此水南流,想起自己还乡无望,悲怆地叹道:氵更水南流自还乡,从此才改称还乡河的。”对此,我是闻所未闻,从不知晓,当时曾很激动。后来我有意查了资料,果然确有记载。大哥您看,这样一个小小的地图上难找的河流,竟然也蕴含着如此深厚而颇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难道是偶然的吗?否!我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不管是分合兴衰、悲欢离合都永世长存,凝聚着、教育着、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奋发前进。徽钦二帝的时代是动乱分裂的悲剧时代,但它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毕竟是短暂的。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合是主流,何况如今她已经觉醒,但愿并且相信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上演空前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之喜剧的时刻已经到来。

弟 王居正

乙酉初夏

  

摘自2005527日《承德日报》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邮政编码:100872
联系电话:010-88616101  62510365
传    真:010-88616101
联 系 人:张颖杰
电子邮箱:jiashumuseum@126.com
法律顾问:陈茂云律师
我们的家书